陳魚洛煙 作品

第21章 歐陽修做事勤勉可任之

 翌日,崇政殿後殿。

 “官家,這為君之道,須廣施仁政,恩澤萬民,聖人之道以教化之……

 按去歲各地報上來的名冊,我大宋各路新開蒙學添了二十幾處,大部分皆是鄉賢集資修建,足見我大宋文脈興盛,聖人之道感化鄉賢,才有了這些新增的蒙學,假以時日,我大宋必將多出不少賢才……”。

 晏殊說完這些,拿起茶盞呷了一口,潤了潤髮乾的嗓子。

 看著認真聽講的官家,欣慰不己。

 皇帝好學聽勸,性格柔和,擁有這些特點的皇帝,是士大夫心目中最想輔佐的聖君了。

 他自然是想不到趙禎此時腦海中考慮的卻是他和宋子清謀劃的種地大計。

 耳邊聲音停下,趙禎回過神來,看著一臉老懷大慰的晏殊,笑著說道:“學士說的這些,朕也是認同的,教化百姓使其知禮節,也是國之大事……

 朕有一問,不知學士何解?”。

 晏殊頓時來了精神,好學好問的學生老師自然是喜歡的。

 “官家說來”。

 趙禎說道:“所謂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只要百姓吃飽穿暖了便能知禮,而不用教化了?”。

 晏殊聽趙禎說完,心裡咯噔一聲,就好像是學生問出了什麼敏感的問題一般,一時間有些躊躇。

 趙禎話裡的意思他自然是知道的,所以他才顯得躊躇,這位年輕的官家能問出這個問題,他還是很欣慰的,只是作為士大夫,他還是偏向於教化的。

 晏殊仔細斟酌了一會兒,便說道:“以臣的看法,教化是安定國家的基礎,百姓懂了聖人教化,便不再愚昧,有了這些百姓才能富裕起來,富裕了便能不失德,不失德則風氣清”。

 趙禎聽完他的話,也陷入了沉思。

 過了半晌,才問道:“先生的意思可是這先有了教化,百姓不愚昧了便能富裕起來?”。

 晏殊笑著點點頭:“官家所言甚是,臣便是這麼理解的,若不先行教化,即便有少數百姓富裕起來了,那也只會出現為富不仁,道德敗壞之輩,會使一地風氣敗壞……

 若國家驅民逐利,假以時日,便是禮教崩壞,一片汙濁……臣不敢去想”。

 晏殊說完,搖了搖頭,彷彿是看見那那般模樣的大宋一樣。

 趙禎不置可否,只是笑著點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