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魚洛煙 作品

第66章 商事引申出的經濟學

 片刻後,晏殊道:“智慧。”

 “人會思考問題”,趙禎也輕聲開口,只是那語氣頗為不自信。

 宋子清點點頭:“嗯,倒也差不多,我的理解是……

 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是會製作和使用工具

 而想要達到這個程度,便需要思考和智慧。”

 兩人聽到他這般解釋,也是深以為然的點點頭。

 宋子清繼續說道:

 “先民初開智慧時,茹毛飲血,便是在漫長的時間裡與野獸搏鬥,與自然搏鬥,爭取生存下去的資源

 而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使用工具,然後通過思考製作和不斷的改良工具,這個過程中,先民的智慧越來越高

 在不斷的探索和積累下,點開了種植和馴化這兩個技能,當先民發現通過種植東西和馴化動物能抵抗殘酷的自然規律時……

 農耕文明的火種便出現了。”

 君臣兩人這時連呼吸都放緩了些,生怕打擾到宋子清的思慮。

 此時宋子清思維己經發散開來,彷彿站在時間長河裡,抓過一把,細細的觀察著,講解著某段。

 “農耕文明的火種一出現,便如那星星之火般,呈現出燎原之勢,華夏文明的基調便在此刻奠定了

 先民們發現種莊稼和養牲畜可以養活自己,便不像以前那般完全靠天吃飯,茹毛飲血了

 有了多餘的時間來重新審視這個世界,也有了智慧來衡量這個世界……

 接著便有了交換的需求,起先是以物易物,接著發現這種法子有些其不合理之處……

 不管是雙方就物品價值不能達成一致也好,還是其他什麼原因,便需要一種人人都能認可的東西,來作為衡量商品的價值

 一般等價物,貨幣便產生了

 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有了貨幣,大大方便了交換,而這種交換越發頻繁,便能讓手裡的產出的東西換成對應價值的貨幣

 而貨幣能隨時換取其他人創造的物品,如此這般,便產生了社會分工

 一個精通製作陶器的工匠,自己不種地也不用擔心自己餓死,手裡的貨幣隨時能交換到糧食

 如此這般,社會分工便更加的細分,每一個社會分工下面都有一群人在創造財富

 交換與流通便更加的頻繁,這便產生了矛盾,便如製作陶器的人覺著一隻陶器能換十斤糜子,而生產糜子的

人覺著五斤糜子能換一個陶器……

 每個群體的利益需要調和,這便需要有人來調和這些矛盾,社會組織便孕育而生,早些時候是部落,接著便是更大的部落…

 每一個社會群體基於自身的利益,也需要有人來調和這其中的矛盾,以便創造出來的東西更加方便和快捷的交換

 產出大幅提升,加之矛盾需要調和,便產生了調和矛盾和調度分配資源的群體,而這個群體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的探索和總結規律

 便產生了經濟學的萌芽……

 同時也產生了一種叫做權力的東西。”

 宋子清說完這些,拿起茶盞喝乾淨裡面的茶水,看著趙禎與晏殊的表情,輕笑一聲:

 “權力一旦產生,便不受控制推動和構建起了最初的社會秩序,在爭奪對秩序的定製和掌控的過程中

 國家的概念,便出現了

 所以,社會資源的開發及流通交換的過程中,經濟學始終貫穿在裡面,一般等價物便是衡量這些資源價值的承載物

 不知官家和晏相公如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