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仗劍行 作品

第496章 非洲:望海城和發展

 而這些信息,大多數和兩件事有關,一個是財,一個軍。 

 截止到目前為止,整個海東國,總共下轄三萬陸軍,六千海軍,如果再加上輪替,乃至服務人員,直接參與軍隊的人數甚至超過了四萬。 

 而這對於海東國二百多萬人口來說,不得不說,是一個很大的負擔。 

 尤其是在如今海東國移民放緩的情況,這種在和平時期,保持如此多大軍的方式,越來越受到了海東國上下的“排斥”。 

 所以從去年底開始,包括湯霖望在內的海東國高層就幹了一件事,那就是如何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進行“削軍”。 

 而要想在減少軍隊人數的情況下,還能保持原有的戰鬥力,最好的辦法就是對整個海東國的武器進行一次徹徹底底的“更新換代”。 

 要知道,雖然這些年,海東國拿了漢國很多好處,但由於發展的需要,大多數都集中在內部發展所需要的工業上,至於所謂的“護國軍”,更是成為了一個隱形角色。 

 而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一個情況,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美洲之戰後,漢國對世界各國的威懾力。 

 靠著這種“不怒自威”的威懾,類似海東國這樣的附屬國,度過了長達幾年的“安逸期”,甚至哪怕到了現在,在很多海域劃分上,佔據主動優勢的葡萄牙殖民者,之所以願意讓步,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大漢帝國內部中“看不見摸不著”,但又讓他們相信的威懾。 

 而這種威懾,也就是湯霖望所說的:“藉著虎皮,好好發展。” 

 但是虎皮再怎麼好穿,到底不是自己的,再加上軍隊縮減開支的需求,一場有關於武器的大換帶,自然而然的成為了目前海東國的頭等大事。 

 而武器本身其實都不是麻煩,最大的麻煩其實是財!! 

 託最新發布的“大漢藩屬軍事採購標準”福,海東國很輕易的就能夠拿到除去雄獅戰車,以及特種彈以外,整個世界最先進的武器。 

 (漢國對藩屬國軍事的一次扶持,又或是一次干預,基本就是保證那些藩屬國的武器和漢國處於一個標準度內,以維持大漢對藩屬國軍事的影響) 

 整個“縮編換裝”計劃,總共需要裁撤至少一萬五千人,將總人數控制在兩萬五千人的規模,其中多數都是陸軍。 

 也就說,目前三萬人規模的陸軍,將只能保留兩萬人,且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不會有任何增長。 

 而兩萬人的陸軍,最恐怕的不是裁撤,而是換裝。 

 根據湯霖望自己一開始制定的精兵計劃,剩下的兩萬人,將被分為三個步兵旅,一個重炮團,以及一個騎兵旅。 

 雖然這個所謂的“騎兵旅”,根本就是騎馬步兵,和真正的騎兵不搭,但是它最大的改變,就是增加了大量的軍事汽車,以及目前漢國能夠允許對外出口的“豺狼裝甲車”。 

 而按這個標準建立下來的騎兵旅,已經不能夠完全的算作是騎兵旅,而是一支不帶戰車的裝甲部隊。 

 要知道,由於成本太高,哪怕是如今的漢國,也只保持了四個裝甲師,且編制,也只是比戰前,稍微擴編了一點。 

 如果按照漢國那種一支裝甲部隊,價值近千萬,每年維護費用超過二百萬的維護標準算,哪怕是這種縮編版的裝甲部隊,實際上以目前海東國的財源狀況,都很難養的起。 

 而如果再算上其他需要花大價錢換裝的步兵旅和那支同樣是“吞金獸”的重炮團,基本上未來海東國一年以上的收入,都要填入軍隊這個大坑之中。 

 而這也是為什麼,這麼多人彙報的時候,處處“財”字當先的主要原因。 

 畢竟沒有錢,別說“縮編換裝”了,光是一個縮編後的安置費用,就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財事艱難,諸君何以教我,又何以解憂??” 

 湯霖望看向在場眾人的眼神中,露出了期待。 

 而周遭的那些剛剛還在“侃侃而談”的官員,聽到這話,反而不敢回答,畢竟這種事辦好了,那是恩眷在身,弄不好,那就是“自取其辱”。 

 “難不成我海東,都是一群庸碌之輩在朝嗎??” 

 湯霖望說著說著,語氣也越發不善,嚇的一部分人,身體開始微微顫抖,很顯然,在一部分人眼中,這位自稱“仁義”的湯公,並不像表面上那麼仁義,那麼好打發。 

 “啟稟湯公,我國目前只有財政,基本已經到頭,再想增長,已經極為困難,依在下之見,目前只有兩條路可以走……” 

 “要麼在擴張中找錢,要麼開拓新的產業!!” 

 關鍵時候,還是一名姓徐的年輕官員從人群中站了出來,將場上的氣氛緩和了下來。 

 “你叫什麼名字??” 

 “徐秀!!” 

 徐秀表情堅定的回答。 

 湯霖望看著眼前的年輕人,仔細打量,下手摸著鬍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