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流的清泉石 作品

第26章 公子獻頭(1)

 師父曾說段冉的通緝令不會貼滿大街小巷。 

 一是為了方便嶽雁謠行事,二是段冉身份特殊,朝廷並未大張旗鼓地通緝在臨淵教看來也是合理的。 

 於是寂公子把袍子和麵具收到包袱中…… 

 雖然嶽雁謠的樣貌比段冉更加招搖。 

 但通緝犯公然在京城拋頭露面也不合適。 

 所以,卸下部分偽裝的嶽雁謠僱了一頂帶簾幕的轎子。 

 早上怎麼進城,如今便怎麼出城。 

 在心緒逐漸平和下來後,她開始策劃獻頭的時機。 

 她不知道如公子的身份,但對方對她的試探卻被輕鬆識破。 

 原因很簡單,當今天下,想以智計進行預測和判斷的人們大致分為兩個流派。 

 其一為推演,其特徵是注重實證。 

 其二是揣摩,其特徵是注重動機。 

 如公子有一句話不僅是當著教主和幻公子的面說的,而且教主似乎之前並不知道,所以應該屬實。 

 那就是他自己能夠輕易仿製韋崇的手記,說明其對韋崇的手記十分了解,想必應該已讀了很多遍,也向這位前朝的神捕學了不少東西。 

 人的思維是有慣性的,天下鮮有人能夠同時精通推演和揣摩。 

 而嶽雁謠雖沒讀過那本手記,但案件卷宗還是翻過,她知道韋崇的一些故事。 

 顯然,韋崇是注重實證的推演派。就算他同時善於揣摩,似乎也不大願意把揣摩的結論記錄在案。 

 因此,熟讀手記的如公子擅長的大概率是推演而非揣摩。 

 如公子雖然竭力地想要表現出對揣摩術的精通,但他對劍非的猜測還是太不準確。 

 如公子想當然地說什麼劍非會因為自負而來京城的英傑會觀戰。 

 但和劍非交過手的嶽雁謠很清楚地知道劍非和“自負”兩個字絕無關係。 

 當時自己在協山徑出手去搶錦盒,誰知這貨在尚未出全力的情況下便想要扔下錦盒跑路。 

 若不是自己以其性命相逼,他也不會全力應戰。 

 把自己的性命看得比勝負重要得多的人,怎麼可能自負呢? 

 至於試探黃岐的一番話就更是毫無根據了。 

 猜測雖是揣摩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但僅憑黃岐沒有追問他那離奇的夢境,便認為劍非在京城實在太過牽強。 

 而且刺殺諸葛幽的大事在即,他居然平白把精力放在這些毫無根據的揣測上,顯然是有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