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春日好讀書

 徐昭華與海詩政也知成安大長公主,早有傾慕之心,接花入手後各自和韻作詩,詩成二則:

 “狼煙起邊疆,壯士憤懣腔。

 著我戰時袍,卸我女兒妝。

 輕騎踏雪去,燕山種新楊。

 出塞為少年,歸家不識鄉。”

 凌清輝嘆道:“你母親亦是如此。”徐雲西與凌治隆四目相對,淡然一笑。

 與徐昭華豪情中帶著悵然不同,海詩政未曾真正到過邊塞,詩作便多了一點瀟灑浪漫:

 “銀鞍白馬將,金尊玉貴娘。

 興亡心中責,挽弓笑膏粱。

 明珠擲九天,蒼茫雲海上。

 去家三千里,大漠沙莽莽。

 邊關望高月,濁酒慨以慷。

 飲冰難涼血,持風作長槍。

 縱橫二十年,古道草覆霜。

 悠悠青史冊,猶聞馬革香。”

 傳花數輪,張蘭娘、溫婉等人亦即興作詩,言諍等朝臣亦作詩文以襄盛舉,凌清輝大悅,命將詩作整理成集,併為之作序:

 “元佑四年,上元燈會,奉皇太后宴於榮德殿。內外齊至,萬國雲集,太后悅之,命擊鼓傳花,飲酒作詩,一眾歡欣,不負盛事。

 此夜月朗星疏,燈火葳蕤,繁花粘於枯枝,煥然如春;百鳥棲息亭閣,天工巧奪。發天籟,舞細柳,四夷鹹來朝賀,八方盡頌盛平。效綵衣以娛至親,履**而定九鼎。修身尚靜,齊家崇寧,望紫萱而思過庭,執硃筆而日三省。步竹林,訪七賢,問何故,作清談。山中高士,空雲報國熱忱;田間生民,豈賴采薇以存?

 嗟夫!羲皇垂拱,時已久遠,虞舜明德,民知至孝,無為之治庶可得焉?枯榮從時,江河水晝夜不捨;興衰有數,君亦為天地過客。母安之所繫,膝下兒孫;民安之所繫,堂上君臣。三綱有序,四維既張,是以國富民強;厲兵秣馬,昭德教化,才祝萬壽無疆。或可幸者,內外齊心,君臣同德,推己及人,王道之業幾可成也。今集錄詩文,傳之後人,勿忘治世之德。欽哉!”

 詩集名字倒質樸,題為《元佑四年元宵詩作》便罷。晴翠回去後便跟凌清輝要求:“陛下,我的詩能不能署名?不要寫才人,誰知道哪個才人,我要寫我的名字。”凌清輝一口答應:“傳令勘校處,不拘外臣宮妃,俱寫明作詩人身份,姓名字號,不使才情埋沒,後人無考。”

 這道聖旨倒是令妃嬪們都很高興,宋靜怡沈令月等未能赴會者聞知亦大為嘆息。

 經此一事,凌清輝教晴翠讀書的熱情更高,也不再拘泥於好讀有趣,晴翠抱怨道:“陛下近來講得都深奧,我又不考狀元,做什麼學那麼累?”

 凌清輝笑道:“你都能讀《孟子》《荀子》了,狠下幾年功夫,這科舉也未必不行。”

 晴翠如今讀書多了,也能大致明白元宵那日自己作詩之後為何凌清輝那樣高興,又把他的詩與序來回看了幾遍,握著凌清輝塞給她的各樣御筆書文愣神半日,竟果真認真讀去了。

 凌清輝越發歡欣,整日與她黏在一處,凡有疑問旋即解答。

 “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晴翠慢悠悠唸完,戳一戳凌清輝,“陛下,什麼意思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