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著陽光追夢 作品

第305章 前往伯克利

 既然都答應了,出去放鬆也好。 

 一起在附近的一家餐廳用過早餐,兩人約好在週六前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進行觀賽。 

 伯克利分校和戴維斯分校一樣,同樣是加州大學系統內的十所大學之一。 

 但前者在世界範圍內的知名度遠比戴維斯要高。 

 它曾一度是世界學術研究的中心之一,在數學、自然科學以及工程學上,具有重要發言權。 

 與之相關的名人,華國人耳熟能詳的有華裔數學陳大師,他是二十世紀微分幾何學的奠基人,陳大師自1960年起就一直在伯克利數學系任教,在這裡甚至還有一座“省身樓”。 

 與此同時,華裔數學家菲爾茲獎獲得者邱大師同樣在此獲得過博士學位。 

 原子彈之父羅伯特·奧本海默與氫彈之父愛德華泰勒都曾在這裡擔任物理系教授,前者在此成立了理論物理學中心,後來發展成為伯克利理論物理學中心。 

 後來在這裡迎來了華裔女性物理學家,吳大師。 

 許多人都知道她是原子彈之母,是唯一參與米國曼哈頓計劃的女性物理學家,但很少人知道她曾在1940年在這裡取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 

 至於工程學,伯克利的地位甚至能夠和麻省理工相提並論,“世界預應力之父”華裔結構工程學家林大師也畢業於伯克利,他曾在裡擔任工程學教授。 

 “世界非線性電路理論之父”、“世界細胞式類神經網絡之父”華裔工程學家蔡大師,曾在這裡擔任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教授。 

 所以細說起來,這所高校還真與華裔結下了許多不解之緣。 

 這也導致陸時羨對這所高校的興趣很高,儘管它並不以生物學研究而出名。 

 根據地圖顯示,從戴維斯到伯克利一共六十幾英里。 

 折算成公里數,剛好有100公里。 

 “梅肯,這是直線距離,我們現在過去大概需要多久?”陸時羨坐在公交車的後排向他詢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