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丁 作品

第一章 飄

“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

這句因改革開放不斷深化而在80年代末陡然興起的順口溜,在九零年代初傳遍了中華神州大地,激盪著無數打工者南下淘金的雄心。

他們遠離故土,流離掙扎在五千年未有的變革浪潮下,雖然從某種意義上可以用“卑微”這樣的字眼去形容這一群體,但歷史必須承認,不論是普通的流水線工人,還是不願進廠受氣的小攤販,或者是在兩米長一米五寬的砧板上張開雙腿婉轉承歡的沐足技師,這群南飄者,承載了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恢宏進程。

從1992年以來,每年都有1000萬以上的外省人湧進廣東打工,流動人口超過了2600萬,這群在弘大時代裹挾下背井離鄉的南飄者,在迅速帶動起沿海一帶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的同時,不可避免的,給那時候中國極其落後的鐵路運輸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1993年的七月初旬,盛夏正濃,是一年之中最好的時節,也是學生畢業離校的高峰期,更是南飄的鼎盛年代,在這個沒有12306的時代,春運和畢業季購買一張南下的火車票,是所有人一年裡最痛苦的時刻。

即便是買到了火車票,座位對於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說,那是不可奢望的事情,每經過一站,潮水般的人群就會像難民般向火車湧過來,情形之慘烈和壯觀,是難以想象的。

因為客流量太大,這個時候用來運貨或拉牲口的列車也會被派上用場,這種火車車廂只有一扇長寬三十釐米大的窗戶,在那個年代俗稱“悶罐車”,就如同這個形象的名字一樣,令人窒息,白天陽光照射,悶熱如蒸桑拿;晚上氣溫驟降,寒氣逼人,每次接車時,工作人員做的第一件事,是一個篷一個篷地檢查,檢查車廂內有沒有死人。

張雲起一行坐的是九零年代最原始的綠皮火車,平均時速60公里那種,一樣的人山人海,過道沒有立錐之地,大多數人的站法是金雞獨立,廁所永遠都處於爆棚狀態,等上幾個小時最後屎尿在褲襠裡風乾是常有的事,但不管怎麼說,至少比悶罐火車好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