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丁 作品

第五章 星火

他始終認為通過信用貸款讓農戶加入合作社的方式是解決目前這個局面的最優選擇,儘管這種做法顯得他有些不近人情,把村裡人逼上了自古華山一條路的境地裡。

只是到了如今這個地步,成立云溪村股份制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已經不再是為了實現他個人的野心和抱負,這份名單上的每一個歪斜扭曲的名字,都寄託了鄉親們最樸實最原始的致富慾望,燃燒著90年代的中國農民不甘於永遠困在貧窮泥潭裡的燎原星火!

當然,這個股份制合作社的好處,明眼人都能看出來,但村裡的那些莊家漢子擔著未知的兇險貸款拿出這樣一筆大錢,又怎麼可能不手抖呢?又有多少個日夜為這事夜不能寐呢?又有多少次跟家裡的婆娘紅臉吵架甚至是打架呢?

要知道,這種形式的股份化合作社,云溪村村民們以前從來沒遇見過,中國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真正起源的時間點也並不久遠,大抵是在80年代的中期,主要動因自然是家庭聯產承包制的確立,激發了中國廣大農民生產的積極性,順應中國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和市場化趨向改革的不斷深化而誕生的。

到了90年代的初中期,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才算是真正起步,興辦方式、服務內容和組織制度得到了多樣化、多形式、多層次的發展。

在這裡面,張雲起印象中比較有名的有1989年興起的邯鄲模式,其主要特點是官民結合,而1994年興辦的萊陽模式,則是農民自主興辦,除此之外,還有寧津模式、江山模式等等在90年代極其有名的其他經濟合作組織形式。

至於張雲起在云溪村發起的“農戶+股份制合作社+公司”的模式,在那時候的中國是尚且未有的,這種模式的先進性,主要體現在它既以股份合作制的經濟形態,實現勞動者的勞動聯合和勞動者的資本聯合,將二者的優點形成農業新的組織制度和經營制度,還以合作社為紐帶,將農戶、合作社以及加工企業、銷售企業等多種經營主體聯合起來,形成一個現代農業一體化的經營體系。

毫無疑問,這樣一個先進新奇的農民經濟組織,在出現之後,必然會引發社會各界各個層面上的極大反響,然而張雲起心裡很清楚,對於云溪村的那些泥腿把子來說,極其有限的學識讓他們不能深刻意識到這一層面,他們一個個都已經窮得叮噹響,或許會因為高昂的入社股金而患得患失,但在政策問題上是不怕的,甚至有些連後果也考慮得不多。

他們一定知道的是,在村口茅廁的牆壁上,刷著“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的標語,他們這樣做,在管顧好自家莊稼的同時還能通過種植合作社額外掙到更多錢,不正符合國家要搞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業經濟的政策嗎?

幹!在接下來的那兩天裡,張雲起看到村裡那些頭腦熱烘烘的莊稼人,已經沉浸在一片紛亂的激動之中。

籌集股金那天,村支書張國瑞主持,聯盛副總經理牛奮、鎮長鄒啟先和他邀請過來的鎮信用社主任廖嚮明列席,全村人都湧擠在破破爛爛的夯土小禮堂裡,見證云溪村這一註定要被載入中國農村改革發展史的某一時刻。

按照張雲起提出來的股金配比方案,農戶出資12萬,佔股40%。雖然12萬的總股金平均分下來,村裡每戶入社農戶需要交納的股金是1700多塊,但這只是一個粗算,實際交納時的情形又不一樣,因為入股股金並不固定,而是按照300元一股,入社農戶最少買三股,多者不限的方式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