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丁 作品

第十四章 一件壞事

開學後的第二天,便正式上課了。

在一腳踏入高三的臨界點上,為了給後面更好的備戰高考留出足夠多的複習時間,各科老師開啟了輪番轟炸的模式,知識點壓縮的非常嚴重,啃起來噎得很,考試的節奏也越來越密集,基本上每週都有一個小測試。

張雲起上輩子唸的是中專,學的知識和高中內容區別挺大的,相較於同齡高中生,他唯一的優勢可能就是結構性的思維邏輯和成熟穩定的心性,不那麼容易受外界的干擾,但有時候碰到一些高難度的知識點,啃起來也倍覺吃力,需要用心學才是。

作為曾經的學霸,張雲起一直覺得縝密的思維對於學習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比方說,語文課本里的《沁園春·長沙》,我們的偉人是人物,寒秋是時間,橘子洲頭是地點,想去看山、水、動物是起因,偉人發出感慨,回憶起當年和同學們一起裝逼的往事。這是事件。因此,通過這樣的逐層展開,就能夠迅速抓住重點,《沁園春·長沙》的全部內容概括起來便是,我——觀察了景色——回憶起了往事。

這種學習方法放之四海而皆準,學習起來往往能夠事半功倍。然而事實上,有耐心這樣做的學生少之又少,絕大多數同學都擅長於死記硬背,學習起來過於片面,做一個題目,得到了一個簡單的答案,就認為自己懂了,圓滿了。為什麼會有這個答案?這個答案的推導思路是不是在其他題目上有跡可循?能不能夠總結歸納起來,很多學生是不求甚解的,但這恰恰是學習思考的核心點,需要想方設法弄明白事物的本質,才能舉一反三。當然,提前預習,聯想記憶,即時複習,搞一個錯題本突擊訓練,還有,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也是十分重要的。

張雲起每天都會和初見互相探討學習。

現在初見坐在張雲起前面的位置上,交流起來十分方便,因為坐的近了,她就發現除了課堂上的內容,張雲起每天都會讀報,她甚至是感覺到他看時事新聞的熱情比學習課本知識還要高些,往往下午一整節的自習課都會用來看國內各種新聞報紙。

一開始時初見不是很明白,直到後來,張雲起告訴她說,多看看報能開闊眼界,作為一個學生,雖然沒有義務去為國家大事操心,但把眼界侷限於象牙塔裡,為一點雞皮蒜毛的小事去喜怒哀樂,卻完全不知道國家和世界目前發生了些什麼事,這樣不太好。

這些話給初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從那以後,每天晚自習前,她會把張雲起看過的報紙全部重新看一遍,將一些好的有意義的內容剪下來貼在筆記本里。

當然,兩人也時常會因為一些相反的見解進行探討。比如說,有一次談到曹雪芹寫的《紅樓夢》,教科書上面講:這部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盛極而衰時代的特徵,揭露了上層特權階級的自私專橫、為所欲為,對腐朽的封建階級和上流特權社會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讀者預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滅的命運。

這樣的論述,張雲起覺得是誤人子弟。

初見不理解:“怎麼誤人子弟了?難道教科書上的答案還會有錯麼?”

張雲起道:“錯不錯咱先不下定論,單說《紅樓夢》,這是一本經典愛情,一本光有名有姓的人物就多達四百八十四人的愛情,不用講,曹雪芹寫的時候重點要突出的肯定是人物,但人物是複雜的,我們怎麼可以簡單的把人物對立成非正義即是邪惡呢?而且還通過這種臉譜化的對立人物來抨擊上流社會,這不是落入俗套了嗎?”

“不信你想想《紅樓夢》開卷第一回,這是曹雪芹的自序,他在裡面說他回憶起年少時家裡的那些女孩,覺得她們的見識才氣遠遠超過自己,不禁深自愧悔,不願讓她們的事蹟湮滅無聞。於是就有了這部經典名著。所以,這本書寫得就是從各個角度展現女性美的愛情故事,寫得就是情痴賈寶玉的命運,跟批判上流社會壓根就不搭嘎。退一步講,就算按照課本講的是抨擊上流社會,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是人人都朝著上流社會努力嗎?這不是相互矛盾嗎?我們將來到底是往上混還是往下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