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丁 作品

第一章 雪人

1995年的中國,春風依然拂動。

以設計師重要談話和十四大為標誌,改革開放和“四化”建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八五”計劃主要任務超額完成,國民生產總值達57600億元,年均增長12%。原定2000年比1980年翻兩番的目標,提前五年實現。

這些枯燥數據的背後,是中國人民生活日益變好最有力的說明。然而,不得不承認,這確實又是一個矛盾重重的年代。

在城市,私營企業蓬勃發展,個體工商戶快速攀升,無數後世商界巨擘下海,搶灘登陸嘗試吃螃蟹,炒股、炒地皮、炒房產,建經濟開發區,方興未艾,但老一輩工人們卻迎來下崗潮,鐵飯碗被徹底砸爛,摸著石頭過河的國企改革,始終面臨著國資流失的問題。

在農村,80年代,因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小農經濟迎來了復甦,但是進入90年代之後,在三提五統下,農民的負擔攤牌卻日益加重,種田越來越不合算,農民的生活日漸艱難,三農問題開始冒出矛頭,與城市下崗潮一樣,成為了上個世紀末中國人民的集體記憶。

然而,在二十一世紀初,我國加入wt後,開始踏上了成為世界工廠的宏偉征程,成千上萬的人奔向沿海各地打工,第三產業發展迅猛,城鎮化進程迅速推進。在這樣一個背景下,三農問題不得不讓位。

因為農村中大部分青壯年流入城市,農村逐步枯萎,農村問題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一直到當外需受阻,大洋彼岸的燈塔國不跟我們玩了,不讓我們喝湯了,我們這時候意識到要提振內需,要振興農村大力發展內循環,然而農村空心化已經相當嚴峻。

農村青壯勞力紛紛奔向城市奔向外地打工做生意,導致青壯年迅速轉移,農村已經成了993861部隊,即99重陽的老人,38婦女的女性,61兒童的小孩。按當代中國階級階層變動》系列報告所述,純務農者中有67.91%的人曾是僱員或是工薪收入者,也就是打過工,最後才回歸到農村務農,大部分曾經在外打工數年,由於年齡等原因無法繼續打工才回鄉務農。

有人認為,傳統的鄉土中國因此而土崩瓦解;也有人認為,這是一次歷史機遇,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紀元將從此開啟。其實無論是哪種答案,中國農村都不再是原來的模樣,它已經走到了一個決定未來命運的十字路口。

然而,在九十年代中期的中國,是不會有多少人察覺到這一點的,除了張雲起,也不會有多少人去想,改革開放推動社會經濟大跨步發展,而農民群體卻被歷史的巨浪快速淹沒。

當然,張雲起擁有的這些先見之明,於國於家也不見得有多大的作用。很多時候,這些隱藏的結構性問題他確實想多說一點,但他只是芸芸眾生當中的普通一員,這樣宏大的敘事又應該向誰去說呢?說了又有誰會信會有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