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丁 作品

第八十七章 弄潮的開端(求訂閱月票)

材料張雲起熬了幾個晚上寫好了。

他一直在等劉民生那邊的電話,否則這份材料沒有什麼意義,不過這種事情不受他的掌控,平常心看待就好,而且山高水遠,來日方長,如果他的想法對胡憲峋是有價值的,胡憲峋自然會派人找他,如果沒有,見了又有何用?

張雲起打算明天迴轉江川。

迴轉前,他想陪初見和紀靈爬嶽麓山。

張雲起前世在裡津住了二十多年,爬嶽麓山的次數屈指可數,也不知道為什麼,就是覺得很沒有意思,這時候心境和心態卻大不一樣了,登高望遠,見山見水見美人,會覺得內心平和,視野開闊。

女孩子總不一樣些。

初見和紀靈都挺開心的。

紀靈是熱烈如陽光的開心,初見是內心充盈的開心。

嶽麓山也沒有什麼娛樂項目,紀靈帶了單反相機,一路上,她和初見在愛晚亭、麓山寺和雲麓宮、舍利塔、白鶴泉前拍照打卡。

張雲起跟在兩個女孩身邊,走走看看,偶爾給她們拍一下合照,乾的最多的事就是給兩個姑奶奶拎包遞水,說的最多的話就是兩位姑奶奶餓了不?

臨近傍晚時分,張雲起的手機響了起來。

他掏出來一接,是劉民生的。

劉民生在電話裡說:“馬上來大院。”

張雲起說好。

胡憲峋終於有空見他了。

張雲起讓小武陪同紀靈和初見玩。

他獨自一人下山,開著車穿過橘子洲大橋,15分鐘不到,就來到了他上次來過的那幢映掩在森林裡的大院前。

劉民生已經在大院門口等他。

在劉民生的帶領下,奔馳越過森嚴的門哨,折進了綠樹成蔭的大院,緩緩地滑到了胡憲峋的家門口。

這是一個有一幢二層小樓的院落。

張雲起停好車還沒進院門,遠遠就看見了一副奇異的畫面。

時至傍晚,夏季白天仍然是漫長的。在斑駁溫熱的陽光下,胡憲峋穿著老漢衫,黝黑的脖子上掛著汗巾,正揮舞鋤頭在院落裡營務莊稼。

院落左側的地裡栽種著玉米和花生,長勢格外喜人,玉米杆上掛著的果實已抽出長長的金穗,花生地裡一片濃綠,靠院落的藤藤蔓蔓上,掛有絲瓜、西紅柿、茄子和辣椒。

旁邊的劉民生見張雲起意外的表情,笑著說道:“他有這個癖好,愛在自己住的地方種點玉米什麼的。年前他剛住進來的時候,我讓人搬了些花草,還被講了一通,在他看來,即使從欣賞的角度來說,莊稼也比名花異草更有淳樸的美感。”

張雲起笑了笑,抬腿走進院落裡。

“這個辣椒秧呀,還是上次我去你老家云溪,特意買的方圓辣椒秧苗。”胡憲峋見張雲起進來,也沒停下手裡的活,他一邊拿著耙子給辣椒鬆土,一邊說道:“我也吃的辣,不過你們的辣椒不好養活,今年裡津水分足,根系受影響,好多都麻爛掉了,土壤要求也高,要那種氮、磷、鉀充足的墨土、淤泥地呀。”

張雲起聽著胡憲峋的話,腦子裡想到的卻是整個湘南地區的農業土壤問題。因為以這個老人的身份,視角不可能侷限於這一畝三分地的莊稼死活。

他感覺的出,這個老人非常注重三農問題,經常盼念著農民能不能有一口飽飯吃,只是湘南地區的三農問題受地域影響實在太大。這麼說也不太對,自古以來,在田裡挖刨的中國農民,哪個不是靠天吃飯的呢?

張雲起想到這裡,說道:“土壤歪好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農作物的產量,像您說的那個墨土,主要在三角洲平原,淤泥土壤主要分佈在長江和黃河流域,而龍灣云溪一帶,有大面積的黃棕壤,在黃壤與紅壤富鋁化作用和棕壤粘化作用下,自然肥力也比較高,適合栽種方圓辣椒,但是我們湘南大部分地區都是紅壤土地和黃壤土地,肥力差,養地難。”

胡憲峋笑了一聲,拄著耙頭說道:“你對這方面還有研究?”

張雲起接過小保姆遞過來的茶杯:“我們高中地理有中國土壤分類及地帶性分佈這些知識,為了應付考試,死記硬背的。我覺得湘南地區的這些三農問題還算好解決,只是一個農藥化肥等農資下行供應鏈體系建設的事情。”

胡憲峋瞬時間就抓住了張雲起的話外之音:“湘南地區的三農問題不好解決的地方是什麼?”

張雲起沒有遲疑:“人口。”

胡憲峋扭過頭來,那雙銳利的眼睛看著張雲起。

張雲起放下了茶杯,說道:“前些天我看了一組數據,我們湘南地區外流人口已經達到了6031萬人。當時很驚訝。”

胡憲峋問:“怎麼說?”

張雲起說道:“在那組數據當中,我還發現人口外流的前六名,都是廣東地區。這點似乎很難避免。這也讓我意識到,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沿海地區得益於區位優勢,經濟只會越來越強,製造業迅猛發展,而製造業需要大量的人口支撐,我們湘南毗鄰廣東,不可避免的,會成為廣東的人口加油站,因此可以預見的一點是,我們湘南地區農村青壯年勞動人口將會因此而大量流失掉,農村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殘,我認為,在這樣的情形下,再談如何振興農業、美麗農村、富裕農民,是很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