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寨散人 作品

第章 加深印象

 二是基礎配套環節有待加強,原先藍京寄予厚望的風電全產業鏈在實際引入時困難重重,尤其核心基礎器件技術和產品全方位遭到地方保護等負面影響,未能達到鏈條式產業發展的構想。

 三是空間佈局與區域分工有待深化,一季度各鄉鎮為了規定期限內完成任務,並沒有遵循縣委關於空間佈局和區域分工的指導意見,藍京精心規劃的全產業鏈藍圖被各鄉鎮“切割”得支離破碎,給後期整合規範造成不小的難度。

 也沒辦法,用熊汝誠的話說不能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在質與量之間,肯定先讓數量提升一大步,接下來才能考慮提高質量。

 然而藍京的思維並沒有停留在熊汝誠知足常樂層次,而在跟周丹鳴、薛立權、李傳俊等經濟條線多次研討後,拍板作出兩項決策:

 一是加大對人才的培養,藍京說這裡的人才不是幹部,而是支撐銅關產業發展的“藍領”,即技術工人,為此縣委縣正府拿出專項財正資金與省城六所職業技術學院簽署協議,探索“訂單式”人才定向培養機制,加強高新、技能技術人才教育,打造一大批畢業就能頂崗的“工匠隊伍”。

 二是實施區域間統籌規劃,藍京承認以一縣之力完成哪個非常細微工業類別全流程佈局都很難,那麼就需要拓寬視野,把戰線拉到更廣闊的東郊,利用其大開發契機實現產業互補格局。

 “訂單式”定向培養藍領工匠的做法在一定層面遭到質疑甚至攻擊,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家長們都望子成龍,要麼當公務員,要麼經商辦企業,要麼搞科研走學術道路,怎會讓自家孩子畢業出校門就當工人?想想上世紀那輪悲涼無奈的下崗衝擊波,哪個願意再吃一次苦頭?

 工人終究要被大規模智能化、機械化、自動化所淘汰!

 藍京因此在數次縣級會議上指出,大到國家小到縣城工業化道路都離不開藍領工匠,技術人才已經成為全球工業競爭的決定性因素!

 藍京說工業革新和升級的確會壓縮就業崗位,但淘汰的是沒有技術含量的工人,真正的工業化始終圍繞“造機器”和“用機器”兩大社會經濟系統最重要的分工來進行,機器從“人手的延伸”發展到“人腦的延伸”,因此在可預見的三四十年裡中國藍領工匠崗位絕對趨於增加。

 藍京繼而以汽車市場為例,按照國際經驗每20輛機動車保有量就需要有1名負責售後的維修人員,這就意味著內地如果20%城鎮家庭買車就至少需要140萬維修技工,還沒包括前景誘人的農村市場。

 銅關與省城六大職業技術學院“訂單式”定向培養藍領工匠形式一直持續了七八年,源源不斷培養了數千名技術人才,日後多數都成長為各個行業技術精英和企業棟樑,為銅關工業騰飛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