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衣冠南渡

 華夏曆史上曾發生過三次大規模的衣冠南渡事件。 

 第一次衣冠南渡發生在西晉懷帝司馬熾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在劉淵之子劉聰的帶領下攻入洛陽,是為“永嘉之亂”。 

 隨後,羯族、鮮卑、羌族、氐族等相繼興兵。 

 黃河流域從此烽煙四起,群狼逐鹿,中原混戰數百年之久。 

 第二次衣冠南渡,發生於公元755年爆發的“安史之亂”之後。 

 第三次衣冠南渡,發生在北宋滅亡的“靖康之變”之後。宋高宗渡江,以臨安(今杭州)為行都,又稱“行在”,建立南宋。 

 (北宋和南宋是後人的稱謂,其實是一樣,都是宋。) 

 “轟!” 

 一聲驚雷起。 

 趙昺臉色鐵青,國事艱難,猶如海浪裡的一葉扁舟,群臣卻不思良策,反而相互攻擊。 

 爛了,爛透了! 

 “行朝與雷州城隔海相望,今雷州已失,蒙元旦夕可至,我朝已經失去屏障。如此危局之下,爾等還在這裡喋喋不休,互相攻伐。諸位眼中可還有朕,可還有大宋朝廷?”趙昺站了起來,慢慢走了下來。 

 “占城借兵一事不必再提,求人不若求己。難道諸位忘了金哀宗之事?” 

 “啟奏陛下,臣以為雷州既失,我朝居雷州、化州之間非善計。理應退居崖山,在大海中以求安穩。”張世傑出班奏道。 

 崖山,今廣東江門新會縣南,珠江出海口之一。海中之山,兩山延袤,中間一衣帶水,山口如門。 

 果然,歷史的慣性仍在繼續,歷史上張世傑力在雷州淪陷後,力主退居崖山,屯駐於此,大造行宮,造軍房上千,起行宮三十餘間。 

 官、民、兵共二十餘萬,多吃住於船上。 

 面對蒙元張弘範的進攻,張世傑不守崖門,放棄出海口,佈下一字長蛇陣,致使宋軍不可攻人,而專受攻。 

 宋軍在初戰告捷的情況下卻未能乘勝追擊,後被蒙元截斷汲道,軍民掬海水為飲。 

 飲即嘔吐腹瀉,至此軍民大困,無力迴天。 

 崖山一戰中,張世傑在宋朝水師佔據優勢的情況下,指揮失當,致使崖山慘敗,南宋滅亡。 

 “張將軍所言退居崖山亦為不妥,崖山兩山夾一海,雖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然崖山北水淺,落潮之時只有一個出口。倘若蒙元斷我汲道,又當如何?難道讓我二十萬軍民飲食海水麼?另,崖山海灣狹窄,我朝水師不易展開,面對蒙元進攻猶如困獸,彼時又當如何?再者,一旦開戰蒙元必定對我南北夾擊,我軍補給困難,糧草不足,此乃未戰而先敗之策也。”趙昺看了看張世傑,連續發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