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莽山 作品

第130章 德與險不可偏廢

 一年以後,先是遷都以擺脫晉王的勢力影響未果,再接著就是“斧聲燭影”趙匡胤突然駕崩。 

 以至於幽雲十六州成為永遠的痛,也為一百五十年後“靖康之恥”的發生埋下禍根。 

 東京汴梁城裡面那些達官貴人,人家京官做的好好的,去了洛陽怎樣安置?遷都損害了幾乎所有人的利益,其結果必然是支持者少,反對者多。 

 而同時,發現風頭不對勁的趙二也加緊實施了自己不可告人的計劃。 

 “斧聲燭影”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注定地發生了。 

 “在德不在險”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吳起事魏武侯。 

 武侯曰:“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 

 吳起對曰:“在德不在險。” 

 這個德是“君王之德”,而不是民間純粹的“道德”。 

 君王之德指的是政治軍事上的銳意進取,而不能僅僅理解為禮貌道德。 

 然而這句話本身就有問題,或者說是一種理想化的想法。 

 所謂天險常在,而君王之德豈能長久不虧? 

 誰能保證君王之德常在?倘若德行永恆,夏、商、周便不會滅亡了。 

 即便是帶領趙國崛起,可以和強悍的秦國掰掰手腕,甚至打算繞道直接奔襲咸陽一舉滅掉秦國的趙武靈王那也是先明後暗。 

 封建王朝這種君王的例子比比皆是。 

 把一個王朝的前途命運寄託在君王的德行上,本身就是不靠譜的事情。 

 反過來也一樣,即便東京汴梁城山河險固,遇見那位重用神棍郭京這種跳大繩的宋欽宗,那也是完蛋的結局。 

 夏桀之居,殷紂之國哪一個不是地勢險峻? 

 沒有地勢上的險峻,犯了兵家大忌;同樣,沒有德政,也難逃一劫。 

 “興王,倘若太祖當年遷都洛陽成功,我大宋又會是另一番什麼景象?”趙昺繼續發問趙與珞。 

 已經有了跑路打算的趙與珞,實在是沒有辦法只能硬著頭皮,思索著如何回答趙昺的問話。 

 食君之祿擔君之憂,很多事不是想逃避就能逃避的。況且作為宗室的趙與珞也沒有了任何退路,只能硬著頭皮迎難而上。 

 略微思考一番的趙與珞答曰:“陛下,天險與君王之德當並重。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這個道理。我朝缺馬,平原之中硬抗韃子騎兵,必將陷於苦戰。倘若以山河之固,輔以地利之優勢,與韃子作戰必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錯,興王講的很中肯,遷都洛陽雖有地利,卻沒有漕運之便。定都東京又缺少了地利。待到我朝恢復中原之後,定都於何處,以後再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