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莽山 作品

第145章 嘶吼若雷,糜爛數里

 說到南宋穿開襠褲,和一個人是分不開的,此人便是宋太祖趙匡胤的七世孫趙伯澐。 

 2016年,浙江台州黃巖區嶼頭鄉前礁村發現了一處古墓葬,保存著趙伯澐寫給亡妻的墓誌銘。 

 後確定墓主人是趙伯澐與其妻子李氏之合葬墓。 

 這也是浙江目前唯一的未被盜掘並且保存完好的南宋墓葬。 

 出土了從五代十國到南宋時期眾多的珍貴文物。 

 其中最著名的一件“對襟雙蝶串枝菊花紋綾衫”,是色彩最亮麗,圖案最精美,保存最完好的一件。 

 歷經八百年歲月,依然完好無損,華麗生輝。 

 這件絲綢衣服可貴之處在於其華麗精美的紋飾圖案,菊花叢中,一對蝴蝶聞香而來,翩翩起舞。 

 如“留連戲蝶時時舞”一般,在那花蝶秋色,蝶戀花的優美圖案中透露出華貴的氣息。 

 即便擱在後世,那也是美不勝收一般的存在。 

 與這件上衣對應的是一件纏繞“纏枝葡萄紋綾開襠夾褲”。 

 (感興趣的書友們可以複製搜索一下。) 

 在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之後,漢族才開始穿長褲,並且最早是在軍中流行。 

 到了漢代,百姓們習慣了北方遊牧民族的縵襠褲,這種褲子被稱為“褌”。 

 (縵襠褲,即縫起來的合襠褲。褌,kun,一聲。與之對應的開襠褲叫“袴”,脛衣。) 

 幾經演變,到了宋朝,百姓們又習慣穿起來“開襠褲”。 

 不過不要誤會,褲子是開襠褲,裡面還有一件短褲也就是“褌”。 

 古人講究站有站相、坐有坐姿。 

 (也可以腦補成開襠褲裡面再穿一件比較長一點的內褲。) 

 席地而跪,然後長袍一蓋,也沒什麼事兒。 

 褲子都是穿在長袍裡面,普通百姓用粗布縫製,叫“布絝”;富貴人家用絲綢縫製,曰“紈絝”。 

 “紈絝子弟”就是這麼來的。 

 “陛下,臣等有罪,請陛下責罰!”李有錢、張有德、趙有禮和高潛等人彎腰拜道。 

 擱著“機械化”生產的更優質,更高效的六餅火藥不用,去用那些庫存的舊貨。 

 幾個人是真慌了,要不是趙昺在面前站著,主管火器的張有德甚至恨不得抽自己幾個嘴巴子。 

 “卿等不必如此,所謂百密而一疏,這就是思維上的慣性使然吧。所謂科技就是想別人不能想,不敢想的事情。當然了,也不能異想天開嘛。” 

 能在一個多月造出來樣品,趙昺已經很知足了,這些高科技甚至在後世的一戰之前都在使用呢。 

 “陛下,臣有負聖恩啊!”張有德再次哭泣道。 

 “哈哈,瞧你這點出息。這不是正好讓朕打這第一炮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