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莽山 作品

第153章 恩科過關寶典

 無數的士子們看到官兵們到來,一瞬間安靜了下來。 

 吵吵得最兇的李、張兩位舉人也停止了爭吵,一時間忘了讓店小二退錢。 

 “所有人不得鬧事,都在原地站好了,違令者嚴懲不貸!”張老將軍氣勢如虹地大吼一聲。 

 江鉦不愧是老行伍赤身,死人堆裡爬出來的老將,殺氣稍微釋放一點,立刻就鎮住了場面。 

 蘇劉義站在一張兵丁搬來的桌子上,對著亂哄哄的學子們說道:“官家上個月就昭告天下,今年恩科既考六經,又側重於雜學。爾等沒有看到朝廷的告示麼?” 

 所謂的六經,就是《詩》、《書》、《禮》、《易》、《樂》、《春秋》。 

 漢朝的察舉制和徵辟制,通過舉薦賢才的方式來任用官員。 

 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根據出身、品德來考核民間人才。 

 最普遍的現象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南北時期提出:“寒門庶族子弟不論出身,隨才錄用”。 

 已經較之前已經進步很大。 

 大家都知道科舉考試,事實上是萌芽於南北時期,隋唐形成定製。 

 宋代由於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科舉考試打破了傳統世家大族對選官的壟斷,也是制度最完善,最鼎盛的時期,可以說是科舉考試的新紀元。 

 宋朝科舉一般分三步走,解試(鄉試主考官)、省試和殿試。 

 宋朝殿試是太祖增加的,形成三級跳制度。 

 解試俗稱鄉試,又稱為州試,是入門級別的考試。 

 鄉試可不是在鄉里舉行的考試,相當於在後世各省的省會城市舉行的。 

 這個是第一階段,考過關了才能參加下一步的“省試”。 

 考中者稱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 

 悲催的是宋朝的“舉人”資格只有三年期限,也就是說是一次性的。 

 等到三年之後考不過第二關的話,初賽“鄉試”成績作廢…… 

 只能從頭開始考試吧。 

 南宋初期有個狀元考了四次鄉試…… 

 總的來說,唐宋時期省試難考,明清秀才難考…… 

 省試也叫禮部試,明清時期稱為會試。 

 這一次相當於全國統一考試。 

 (這裡的“省”可不是後世的某某省,某某自治區。指的是尚書省。) 

 省試由尚書省的禮部主持,每三年一次,遇皇室慶典加恩科,一般安排在二三月進行,因此又稱“春試”、“春闈”、“禮闈”。 

 考中者稱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最後就是殿試了,其實也是省試的複試,由皇帝親自出題考試,所以又稱為“天子門生”。 

 合格者稱為“進士”,第一名叫“狀元”。 

 “殿試” 據傳是女皇武則天首創的。 

 宋初殿試淘汰率大約三分之一,這些屢次不中的考生心懷怨氣,致使部分考生投靠宋朝死敵西夏。 

 宋仁宗時期開始採用“殿試不淘汰”原則,但卻影響著最後的排名。 

 殿試的排名相當重要,故而考生十分重視。 

 所以宋朝前期考過第二關的叫“貢士”,到了宋仁宗時期只要過了第二關就直接“進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