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莽山 作品

第225章 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兩宋商貿活動高度繁榮,但這並不代表宋朝就不重視農業。

 歷代王朝都極其重視農業生產,兩宋也不例外。

 “農商並重”是宋朝立國後的國策。宋朝立國初年,趙大為了促進農業發展,採取“不抑兼併”、“田制不立”的政策。

 並且為了鼓勵農業發展,鼓勵民間“廣植桑棗、墾闢荒田”。

 “不抑兼併”並不代表不管兼併,宋朝自始至終都在限制“兼併之家”。

 看似矛盾,其實不然。

 宋朝農業技術雖然超越漢唐,但在沒有優良種子以及化肥的情況下,產量還是很低的,遠遠低於後世。

 但普通百姓可以通過務工,做些小買賣等其他途徑賺錢。

 (就比如後世下班之後的兼職,都是為了幾兩碎銀子……)

 甚至,無數擁有田地的自耕農也逐漸放棄了自己家的土地,轉而給地主家種地。

 這樣做有一個好處就是不用交稅,只要留下一部分糧食餓不死就行了。

 而擁有權勢的富貴之人則可以趁機大量購買田地。

 宋朝為了緩和社會矛盾,防止出現動盪,只能通過限制“兼併之家”的手段避免無限擴張。

 不過,這一切都是理想狀態,事實上在官紳一體的封建王朝,並沒有多大的效果。

 無他,政策就是這些人制定。

 到了南宋中後期,土地兼併已成蔓延之勢,被壓榨的百姓毫無生活保障,土地兼併已經成為一顆毒瘤,無法去除。

 趙昺邊走邊和趙與珞、陸秀夫等人討論著宋朝土地問題,從太祖朝一直說到理宗皇帝時期。

 “諸位,朕以為,雖然我朝農業稅已經處於歷朝最低水平,但農業仍然是國朝第一大事。”

 “民以食為天,自古以來但凡出現動亂局面,無一不是和吃飯有關。有田地者綿亙數百里,貧者無立錐之地,這是不合適的。”

 “所謂不破不立,破而後立。故,朕以為,我朝必須下大力氣限制土地兼併問題。”

 其實不管是陸秀夫還是文天祥,都是頗有家資的,不然文天祥也不會散盡家產在東南建立義軍抗元了。

 招兵買馬那可是要花費巨資的。

 只不過在那個南宋即將滅亡的時候,就算擁有再多的田地又有何用?無非是給蒙元做嫁衣罷了。

 除非投降,或許能保住榮華富貴。就算投降,人家忽必烈也要優先照顧自己人啊。

 “朕這十條意見,大家可以發表意見,我等集思廣益必能無往而不勝。”趙昺給眾人打氣道。

 “諸位,天氣有些悶熱,我等到前面那片小樹林中稍坐片刻,歇歇腳再繼續商議吧。”趙昺不等眾人答話,舉起馬鞭指向前方不遠處的一片小樹林。

 與此同時,武壘大手一揮,一隊錦衣衛繞過趙昺等人提前進入樹林之中,仔仔細細地搜索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