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莽山 作品

第245章 李邦寧的毒計

 經過近一個多時辰的長談,君臣二人終於如何限制官員士紳田產數量以及如何安置流民等事情敲定下來。

 “蒙卿可願意主持廣南東路的土地改革事宜?”趙昺問道。

 蒙英昴的內心是苦澀的,一旦此事進行下去,自己便成了天下士紳們的頭號公敵。

 官家這是要把自己放在火爐上烤啊。

 雖然明白這個道理,但事到如今蒙英昴也沒有了選擇,只能本著死道友不死貧道的想法硬著頭皮走下去了。

 “臣願意,臣一定竭盡全力。”蒙英昴苦笑著說道。

 “如此,朕就把整個廣南東路清查田產、贖回超標田產的事情交給卿家你了。卿家當以天下百姓為重,不負朕望。”

 “臣遵旨,臣一定竭盡所能不負官家重託。”

 ……

 “李總管,你說這蒙英昴的話有幾分可信?”趙昺坐在那看著蒙英昴的背影,頭也不回地問道。

 “官家,依老奴來看,蒙英昴此人的話絕不可信。老奴的話過於直白,請官家勿怪。”李邦寧走上前,略微低著頭,斬釘截鐵地回答道。

 “哦,這究竟怎麼是怎麼回事?”趙昺側目道。

 李邦寧的話有點超過趙昺的預期了,如果是說不完全可信的話,趙昺還能理解,可李邦寧一上來就直接全盤否定,讓趙昺大吃一驚。

 “官家聖明,老奴自打十一歲的時候便被家父送入這宮中,到如今在這深宮高牆之內已經整整二十九年了。”

 現在是祥興二年也就是1279年,二十九年前是1250年,也是宋理宗淳佑十年。這一年宋理宗昏昏老矣,再過十四年宋理宗駕崩於臨安行在。

 宋理宗三個兒子皆夭折,大位由其侄子趙禥繼承,是為宋度宗。

 宋度宗在位十年,宋朝在經歷了這更加黑暗的十年,終於燈枯油盡,步入宋末三帝時代。

 “哦,這麼說來李總管是在淳佑十年入的宮,如此算來你也算是這宮中老人了。”

 “官家聖明,老奴正是在那時入的宮。”李邦寧回道。

 “一入宮門深似海。呵呵,三十年,人生有幾個三十年?”趙昺自言自語,嘲諷地說道。

 “……”一入宮門深似海,李邦寧可不敢接這話。

 “李總管剛才說蒙英昴的話不可信,是何道理?”趙昺抬頭看了一眼李邦寧。

 “官家,老奴在這深宮之中長達近三十年,從倒馬桶開始做起,一路走來,見識了太多的爾虞我詐,見識了太多的陽奉陰違,見多了笑裡藏刀……三十年來,倘若老奴輕信他人,恐怕墳頭上的野草都能長出數米之高了。”李邦寧咧著嘴,自嘲道。

 此“馬桶”非後世的“馬桶”。

 年輕讀者可能不瞭解,會有疑惑這寫的什麼玩意兒啊,還倒馬桶?馬桶怎麼倒?

 前方高能,這一段比較有味道……

 人生五大事,吃喝拉撒睡,缺一不可!

 “圂”(hun,四聲。)一頭豬居內,四面被圍著,豬圈之意。

 秦漢時期,廁所和豬圈是合二為一的。在豬圈上面搭個棚子,去廁所的時候,就要爬到豬圈上面。

 所以去廁所又叫“上廁所”。

 另外從方位上講,華夏講究“上北下南”。古時,廁所一般在院子的北偏東,所以又稱為“上廁所”,或者“上茅房”。

 與此對應的是,廚房都是位於庭院的南邊,並且是獨立出來的。這樣既避免了煙熏火燎,又可以防止走水。

 故而,去廚房做飯又稱為“下廚房”。

 華夏的每一句話都是頗有理論依據支撐的。

 可不像西洋那幫鳥人連文字都沒有。

 白天上廁所還行,但是到了晚上就不方便了,黑燈瞎火的也看不見路。

 這個時候“馬桶”就顯得非常重要的,可不要小瞧了這玩意。

 在秦漢時期,宮中出現了一種叫“虎子”的物件,其形狀像一個趴著了的猛虎。其開口很大,供人們小便使用。這也是最早的“馬桶”雛形。

 到了宋朝,出現了更高級的,可以大小便通用的“木馬子”,簡稱“馬子”。

 據說這個名字還是大文豪歐陽修給取得雅稱。這是一個帶蓋子的木製圓桶,桶壁很厚實,人可以直接坐在上面。

 並不是像後世塑料水桶那樣,薄薄的一層。

 宮中或者達官貴人的“木馬子”做工就比較精良了,鄉野之間普通百姓也就是一個普通的木桶罷了。

 到了清末,那位的“如意桶”就更絕了,獨一無二的存在。

 已經不是圓桶形狀了,為長方體,上面開個“孔”,就如蹲廁一般的那種。

 “孔”的上面鋪設精美柔軟的宮錦絨緞,極盡奢侈,而且這錦墩還是一次性的。

 在後面就是水衝馬桶,以及更先進的智能馬桶了。

 “哦,說詳細一點。”聽到李邦寧的話,趙昺也來了興致。

 “官家,依老奴看來,這件事蒙招討使做還是要做的,如果不去做便是與官家為敵,這種情況斷不可能。但至於說做到什麼程度,那就不好說了。況且……”李邦寧看了看左右,欲言又止。

 “都退下吧。”趙昺手一揮,幾名宮人行了禮,諾諾退了出去。

 “這田地啊,可操作的辦法太多了。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田地掛出去,明面上自己家並無太多田地,實則發散開來。”

 “呵呵,妙哉。果然,這些士紳們都是頗具智謀的,人人都是個機靈鬼哈。”趙昺搓著手,笑著說道。

 站在一側的李邦寧看到這個熟悉的動作,內心一緊,暗道又要有人倒黴。

 賬目作假,太簡單了。

 當一個人享有免稅特權的時候,一群人都會把土地掛靠到此人身上,以此逃避朝廷賦稅。

 所有才有了“窮秀才”,“富舉人”的說法。

 舉人老爺平白得了好處,有田地的人家也省卻了不少的賦稅,皆大歡喜。

 其結果就是窮了皇帝,坑死了國朝。

 現在,你趙昺不是要清查田地麼?咱反著來,這事不就成了。

 至於說如何給朝廷交代,到時候隨便找幾個冤大頭,拉出去咔嚓咔嚓,還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依你之見,這蒙英昴能做到哪一步?”趙昺問道。

 “官家自從登基一年有餘,老奴別的不說,單說這宮中,誰人不念叨官家的好?”李邦寧並沒有直接回答趙昺的問題,而是說起來宮中的各種變化。

 比如說給宮人們提高了月例,添置新衣,生病了還給抓藥治病。

 甚至每個月還能休息兩天……

 宮內涉及到趙昺的安全,不得不格外重視。

 所以趙昺一開始就讓絕大多數宮人對自己感恩戴德,這樣那些雞鳴狗盜之徒就無處容身。

 “老奴出身底層,雖然自幼入宮,但也知道這些士紳是個什麼德行。依老奴看來哪怕官家用贖買的方式,亦是困難重重。”

 “為何?”趙昺頓時覺得自己太想當然了。

 “人心不足蛇吞象,誰會嫌錢少?”李邦寧道。

 聽了李邦寧的話,趙昺原本信心滿滿的臉色在這一刻逐漸變得失落、黯淡起來。

 “回官家,此事若要達到官家的預期,非尋常之人絕不可能辦到,蒙招討使也不例外。”

 “說下去。”趙昺的臉色有些難看了。

 “是,官家。這件事不管讓誰去做,其手段不外乎上下其手,欺上瞞下罷了。倘若官家把希望寄託在此人身上,恕老奴死罪,辦成此事絕無可能。”

 “依總管之意,此事如何是好?”

 “殺!官家只有採用雷霆手段,才能徹底讓這些人放棄對抗朝廷的雜念。”

 “而且此事必須要讓蒙招討使動手,讓他殺上幾戶蹦躂最歡的,也是民怨最深的。到那時,蒙招討使便成了天下士紳的頭號公敵,再無回頭的可能,而官家的詔令又能真正貫徹下去。”李邦寧比劃了下手勢,說道。

 “此計甚好,堪稱一箭三雕。既把朕從此時中摘出來,又讓蒙英昴再無回頭之時,同時又讓朕的限田令執行下去。”

 “李總管,你覺得派何人一起辦理此事更加適合?”

 “官家恕罪,人選之事老奴不敢妄言。但此人必須智勇雙全,要絕對忠於官家,並且是那種毫不猶疑,堅決執行官家旨意之人。”

 李邦寧身為大太監,雖然心中已經有了人選,但如果直接說出來那就不太好了。

 並不是像後世塑料水桶那樣,薄薄的一層。

 宮中或者達官貴人的“木馬子”做工就比較精良了,鄉野之間普通百姓也就是一個普通的木桶罷了。

 到了清末,那位的“如意桶”就更絕了,獨一無二的存在。

 已經不是圓桶形狀了,為長方體,上面開個“孔”,就如蹲廁一般的那種。

 “孔”的上面鋪設精美柔軟的宮錦絨緞,極盡奢侈,而且這錦墩還是一次性的。

 在後面就是水衝馬桶,以及更先進的智能馬桶了。

 “哦,說詳細一點。”聽到李邦寧的話,趙昺也來了興致。

 “官家,依老奴看來,這件事蒙招討使做還是要做的,如果不去做便是與官家為敵,這種情況斷不可能。但至於說做到什麼程度,那就不好說了。況且……”李邦寧看了看左右,欲言又止。

 “都退下吧。”趙昺手一揮,幾名宮人行了禮,諾諾退了出去。

 “這田地啊,可操作的辦法太多了。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田地掛出去,明面上自己家並無太多田地,實則發散開來。”

 “呵呵,妙哉。果然,這些士紳們都是頗具智謀的,人人都是個機靈鬼哈。”趙昺搓著手,笑著說道。

 站在一側的李邦寧看到這個熟悉的動作,內心一緊,暗道又要有人倒黴。

 賬目作假,太簡單了。

 當一個人享有免稅特權的時候,一群人都會把土地掛靠到此人身上,以此逃避朝廷賦稅。

 所有才有了“窮秀才”,“富舉人”的說法。

 舉人老爺平白得了好處,有田地的人家也省卻了不少的賦稅,皆大歡喜。

 其結果就是窮了皇帝,坑死了國朝。

 現在,你趙昺不是要清查田地麼?咱反著來,這事不就成了。

 至於說如何給朝廷交代,到時候隨便找幾個冤大頭,拉出去咔嚓咔嚓,還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依你之見,這蒙英昴能做到哪一步?”趙昺問道。

 “官家自從登基一年有餘,老奴別的不說,單說這宮中,誰人不念叨官家的好?”李邦寧並沒有直接回答趙昺的問題,而是說起來宮中的各種變化。

 比如說給宮人們提高了月例,添置新衣,生病了還給抓藥治病。

 甚至每個月還能休息兩天……

 宮內涉及到趙昺的安全,不得不格外重視。

 所以趙昺一開始就讓絕大多數宮人對自己感恩戴德,這樣那些雞鳴狗盜之徒就無處容身。

 “老奴出身底層,雖然自幼入宮,但也知道這些士紳是個什麼德行。依老奴看來哪怕官家用贖買的方式,亦是困難重重。”

 “為何?”趙昺頓時覺得自己太想當然了。

 “人心不足蛇吞象,誰會嫌錢少?”李邦寧道。

 聽了李邦寧的話,趙昺原本信心滿滿的臉色在這一刻逐漸變得失落、黯淡起來。

 “回官家,此事若要達到官家的預期,非尋常之人絕不可能辦到,蒙招討使也不例外。”

 “說下去。”趙昺的臉色有些難看了。

 “是,官家。這件事不管讓誰去做,其手段不外乎上下其手,欺上瞞下罷了。倘若官家把希望寄託在此人身上,恕老奴死罪,辦成此事絕無可能。”

 “依總管之意,此事如何是好?”

 “殺!官家只有採用雷霆手段,才能徹底讓這些人放棄對抗朝廷的雜念。”

 “而且此事必須要讓蒙招討使動手,讓他殺上幾戶蹦躂最歡的,也是民怨最深的。到那時,蒙招討使便成了天下士紳的頭號公敵,再無回頭的可能,而官家的詔令又能真正貫徹下去。”李邦寧比劃了下手勢,說道。

 “此計甚好,堪稱一箭三雕。既把朕從此時中摘出來,又讓蒙英昴再無回頭之時,同時又讓朕的限田令執行下去。”

 “李總管,你覺得派何人一起辦理此事更加適合?”

 “官家恕罪,人選之事老奴不敢妄言。但此人必須智勇雙全,要絕對忠於官家,並且是那種毫不猶疑,堅決執行官家旨意之人。”

 李邦寧身為大太監,雖然心中已經有了人選,但如果直接說出來那就不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