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意在萬世

正廳之外,關羽傲立於門口之處,看似鳳眸微眯閉目養神,實則耳朵在小心地傾聽著正廳之內的動靜。



隨著時間不斷推移,關羽的眉間不自覺地浮現一絲憂慮,生怕子坤先生遭遇不測,但又未曾聽到門後傳出絲毫不妥的聲響動靜。



因此,關羽只能強忍著焦急,整個人隨時做好衝入正廳的準備。



“嘎吱!”



忽然,正廳大門往內拉開,關羽半閉著眼眸也是隨之睜開。



直至看到李基與劉焉攜手一併走出,並且李基與劉焉臉上盡皆掛著笑容,這才讓關羽始終半提著的心放了下來。



“子坤先生,事不宜遲,老夫這就下去準備奏疏,早日呈獻天子。”



劉焉主動地朝著李基一拱手,說道。



“那便勞煩太守大人為公務忙碌了。”李基答道。



“請子坤先生與雲長移步後院,稍後老夫親自設宴招待二位。”



隨即,劉焉不失禮儀地喚來一小吏,令小吏好生招待李基與關羽,便腳步有些匆匆地離開了。



李基與關羽則是在滿臉堆笑的小吏引導下,往著太守府後院而去。



到了後院,李基隨意尋了個藉口將小吏打發走後,關羽這才迫不及待地開口道。



“子坤先生,那劉焉可有詐否?”



李基不急不緩地觀賞著劉焉後院的景色,伸手摺下了一支桃花於鼻尖一嗅,道。



“雲長無需多慮,諸事已定。”



關羽聞言,臉上不禁閃過一絲喜意,追問道。“可是劉焉已然答應了不再追究那些黃巾眾?”



李基笑而不語,並沒有正面回答關羽這個問題,並且此處乃太守府後院,也需防備隔牆有耳。



事實上,在與劉焉的交談過程中,李基從來就沒有暴露過劉備的底線在於那五萬餘黃巾眾的性命。



在返回涿縣之前,劉備曾認真地向李基交底:只要劉焉願意放過五萬餘黃巾眾,無論是戰功,還是繳獲的錢糧都全部可以交出去。



李基深知談判的雙方,誰先暴露底線,誰就會處於絕對的下風與不利。



因此,李基甚至沒有談及過五萬餘黃巾眾的處置問題,而是將重點放在了浮於表面的軍功與利益之上,直至代表劉備與劉焉結成了政治同盟後。



李基這才隨口提了一句,讓劉焉在上呈戰功奏疏之時,宜寫為剿滅黃巾賊一萬餘,救出被擄掠百姓五萬餘,以顯太守大人之仁義。



對此,劉焉自無不可,甚至為之大喜,認為這是劉備自願犧牲大部分軍功以換取劉焉的仁義之名,繼而進一步獲取天子與朝廷的信任。



至於為什麼是書寫一萬餘,自然是隨意多收集些屍體都能湊夠一萬餘的首級,並且僅僅數千之量,未免也顯得有些不足。



而李基也很清楚劉焉明面上是下去準備奏疏,但絕對是偷偷派遣部下前往大興山確認狀況,以免蒙了騙。



不過,這本就是應有之義。



所以,李基才不急不緩地與關羽一邊觀賞著後院景色,一邊則是在思索著另一個有些拿捏不住的問題。



那劉焉邀請自己為郡丞,此乃欲將自己當做人質留於涿縣?還是當真出於招攬之心?



不過,在李基婉言拒絕之後,劉焉並沒有太過於強硬的意思,這倒是讓李基感覺劉焉這一次似乎當真是極度看重自己了。



只是,或許此刻李基投靠劉焉的話,從單純的享受安逸主義來看,無疑是絕佳的選擇。



劉備被改變後的開局可稱得上是絕無僅有的美妙,但劉焉無疑也比原軌跡強得多。



在李基的記憶中,劉焉乃是在黃巾之亂結束後的第三年才提出“州牧之策”,然後自請最為偏僻的交州牧。



直至機緣巧合之下,原益州刺史郤儉被人向朝廷舉報大事聚斂、貪婪成風,朝廷才將劉焉改為益州牧,前往益州整飭吏治。



而如今李基的謀劃順利的話,劉焉很可能明年即能成為一州之牧,比原軌跡要提前不少。



然而,李基還是放棄了這個想法。



無他,劉備如今對於李基的賞識抬愛是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