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廢帝殺後

 鹽鐵,自是無須多言。

 吳郡工匠在李基的指導下,很早就掌握了晾曬海鹽的技術,但為了避免被他人以朝廷政令所奪,成了他人嫁衣,所以一直都遮遮掩掩未曾公開。

 造紙術,亦是此理。

 如今吳郡實則也已經完成了造紙術的改良以及開發出了活字印刷技術,但提前洩露只會是懷璧有罪,所以隱瞞至今。

 至於軍制改革,則是為了即將到來的亂世而準備。

 此前大漢地方軍制實乃是郡兵制,平日郡兵負責城池駐防與維護治安等等,戰時再以虎符為印信,讓臨時統帥抽調郡兵以及招募青壯組成軍隊。

 如此一來,地方部隊的戰鬥力其實也是相當有限的。

 而此刻李基則是提出了一個籌備多年的“軍戶制”,這是基於屯田制要再進一步的制度。

 或許,在不少人看來“軍戶制”後來似乎成為了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明朝中後期“軍戶制”亦是導致明軍戰鬥力孱弱無比。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明初期間,“軍戶制”讓明朝擁有著極其強盛的軍力,且大軍出征無須損耗百姓一粒粟米。

 只是由於明朝時期的軍戶地位低下,且後代難以脫離軍籍,再加上貪汙之事橫行,吃空餉、剋扣軍糧、剝削軍卒,這才導致了軍戶制反而成了拖垮明朝的原因之一。

 李基眼下的打算,便是在各城周邊置軍戶替代郡兵,主動提升軍戶地位與待遇。

 在無有戰事之時,軍戶除了耕種之外,定期輪流進行軍事操練以及治安駐防。

 而除了軍戶之外,一些主要將領還允其統領直屬部曲以做精銳,以增強軍隊戰鬥力以及在緊急情況調遣精銳作戰。

 譬如,“白馬義從”則是被劃為由趙雲所統領的直屬部曲。

 與之類似的,還有關羽從夷洲帶回的三千刀斧夷軍,以及將由張飛所統領的三千騎兵。

 這一場會議,足足持續了五個時辰之久。

 參會的每一人幾乎都分配了大量任務,李基對於每個人的能力更是彷彿瞭如指掌一般,所做出的安排讓這些人有種剛剛好塞滿自己,又不至於超標的感覺。

 很快,隨著李基重新坐鎮府衙,總覽諸事,將此前會議上的任務一件件地親自安排落實下去後。

 幾乎每個官吏都忙得有種頭暈腦脹的感覺,根本就沒有絲毫多餘的心思去考慮什麼爭權奪利之事。

 而積累了足足四五年底蘊的吳郡,也在極短的時間內開始進行蛻變一般。

 尤其是此前被李基從幽州與瀛洲帶回的大量吳郡精銳士卒,則將成為推行軍戶制度的核心,且李基對他們在吳郡之內的地位進行宣揚與拔高。

 在如今吳郡與會稽郡大量開墾了無數良田的情況下,這些軍戶都通過軍功均被直接賞賜大量的錢糧良田。

 一時,這卻是在吳郡之中引發了大量平民主動申請轉為軍戶的熱潮。

 且那些軍戶的田地榮耀俱維繫於推行此策的劉備一人,這也無形之中將所有軍戶牢牢地與劉備綁在了一起,讓那些軍戶成了與劉備榮辱與共的鐵桿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