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德大叔 作品

第171章 持續召喚 關羽兵敗之謎

 劉備一直待他以上賓之禮,從未試過讓他統御軍隊。 

 但劉備對他賞賜豐厚,倍加寵信,沒有人能與他相比。 

 最後因為其弟糜芳背叛,羞慚而死。 

 其實關於這一點也是楊逸最為不解的地方,也可以稱為“三國時期”最大的謎團之一。 

 糜芳為何背叛? 

 他貴為劉備的“小舅子”,深受寵信。 

 關羽能將江陵城交給他,說明了他在荊州軍中的地位。 

 楊逸不相信只是因為關羽在公開場合責備了他幾句,糜芳就懷恨在心,然後“背刺”關羽,導致蜀漢大敗。 

 這又不是小孩子“過家家”,成熟一點的普通人都不會如此衝動。 

 何況糜芳還是坐鎮一方的蜀漢重臣,怎麼可能為了言語上的衝突,便做出驚天之舉。 

 楊逸也不太同意他被東吳收買的觀點。 

 東吳不可能給糜芳類似於蜀漢的地位,更加不用提比劉備更加重用他。 

 糜竺、糜芳兄弟在劉備最為落魄的時候,便陪伴在其左右。 

 不僅傾盡家財支持,還將妹妹許配給他。 

 當初曹操也曾經以高官厚祿拉攏過兩人,都被他們拒絕,堅定表示跟隨劉備的決心。 

 所以糜芳應該不缺“忠心”。 

 如果說離開兄長的影響,他就會輕易接受東吳的蠱惑,這也不合常理。 

 糜芳要是如此“天真”,劉備不可能將其外放,並且還是鎮守江陵城這種戰略要地。 

 要知道糜芳歸順東吳後,似乎就消失了一般,史料再也沒有太多記載。 

 說明他並沒有進入東吳的高層。 

 不缺忠心,在蜀漢地位顯赫,深受信任,歸降東吳並沒有受到重用,那麼糜芳為何要投降? 

 當時荊州軍只是遭受挫折,並不是潰敗,如果不是因為糜芳獻了江陵城,最後的結果還很難說。 

 甚至可以說正是因為他的“背刺”,才導致關羽兵敗被殺。 

 對於糜芳投降東吳,楊逸曾經翻看了許多史料,其中的一段頗為有趣。 

 糜芳獻城投降,呂蒙並沒有第一時間選擇入城,而是在城外營寨開始大肆慶功。拿下江陵城,意味著將荊州軍的家眷握在手中,尚在前線關羽的結局已經可以預見。 

 就在此時虞翻勸諫呂蒙。 

 “糜芳是真心歸降,但城中軍民未必是,將軍還是儘早入城為好。” 

 楊逸每次讀到這裡都會感到疑惑不解,為何東吳上下都如此信任糜芳,不僅是虞翻,呂蒙亦是如此。 

 他們從來都沒有懷疑過糜芳會“詐降”,要知道對方可是劉備的“小舅子”,也屬於蜀漢的外戚。 

 怎麼就這麼信任糜芳? 

 更為諷刺的是,城中的軍民還真的瞞著糜芳,準備伏擊東吳軍隊。 

 綜合分析之後,楊逸認為糜芳投降東吳的真相只有兩個可能。 

 一是他本身就是“東吳的人”,早在赤壁之戰甚至更早之前,糜芳就已經暗中投效東吳。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美人計”,東吳針對糜芳的喜好設定的圈套。 

 這也完美解釋了為何他立下了這麼大的功勞,卻不見現身東吳朝堂,很有可能就是攜美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