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若遺 作品

第十四章 傾巢而出籬下居

 堅硬的土質是黃土高原地表的主要成分,也是讓窯洞成為當地最經典房屋的主要原因。人們先在厚厚高高的土牆裡打出一個高約三米的大洞,洞口挖出一門一窗兩個空子,門上掛條布門簾,窗戶處則安上木頭架子,從裡側糊上一層麻紙,家的造型便基本完畢。

 窯洞裡會用土石砌一個大炕,炕的核心會做一個小小的中空通道,上面仍然用磚石泥土封住。這炕中通道的一頭連著屋裡的爐灶,另一頭直接延伸到房子外側的牆壁裡,順著牆壁中專門預留的通道直達窯頂,頂端則安裝一個朝天的煙囪。等到屋中爐火一生,煙氣便會通過炕裡的通道衝到窯外的煙囪,繼而散去。如此一來,做飯的同時,整個屋子也被炕烘的溫暖無比。

 由於窯洞大多打在土牆裡面,因此早先的很多房子並沒有屋頂,煙囪都是安裝在窗戶最上方專門預留的小圓洞裡。爐子裡燒火的時候,煤煙會順著煙囪飄到院中,再隨風飄散。

 為了防止家中四周的泥土脫落,人們會把舊報紙、塑料布等挨個貼到牆上,或者用釘子把廢棄的大塊布料釘上去。炕上會先鋪兩層最簡單的薄草蓆,最上面鋪一層厚油布。女主人每日都會把油布擦得乾淨清爽,這樣一家人便可以隨時隨地坐臥於炕上。炕上靠牆的一面會挖一個高約一米、深約幾十公分的拱形小洞——被窯。被窯口同樣掛一個薄薄的小布簾,被褥等一應寢具平時就收納在裡面。

 白天家裡來客時,主人會把小方桌搬到炕上,人們圍著桌子一邊閒聊一邊喝些粗茶。待客人走後,主人用抹布把油布一擦,炕面便會再次恢復乾淨清爽。晚上只需把油布簡單擦拭一遍,再把被窯裡的被褥拿出來鋪上,就可以鑽進去享受香甜的美夢。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土窯洞慢慢進化成了磚窯洞。有條件的家庭會提前買好磚塊,請十來個能手給自己圈窯。這些蓋房之人大多來自外省,當地人管叫“流串”,字裡話外難免多帶貶義。隨著越來越多的老百姓開始圈磚窯,加上煤礦等諸多場所的用工需求,活躍在農村裡的“流串”人數越來越多。到何朵出生的時候,老泉村已經有將近五分之一的人是常住這裡打工的流串。

 流串對生活條件的要求很低,只要能夠遮風擋雨,哪怕是個牛棚草廈他們也能委身居住。何朵見過幾次流串們住的地方,不僅外面破爛不堪,連屋裡都是亂七八糟。由於住所都很小,七八個流串不分男女統一住在擁擠的炕上,屋子裡往往只有一個破木桌和幾個小凳子,流串們的衣物都是放在各種編織袋中,再隨意地堆在地上。

 老泉村雖然不算富裕,但相較於這些流串而言卻已是天差地別。因此農民們鮮少看得起流串,日常嘮嗑打趣時經常會拿流串開涮。

 甲:“你看你這邋遢樣,還不如流串!”

 乙:“可不是?!不算話了,要去當流串了!”

 張三:“嘖嘖,打扮的花豔豔的,去勾引流串啊?”

 李四:“哼,去勾引你家老漢的,你可堵嚴實點兒!”

 丙::“別亂跑,到媽這兒來,小心被流串抱走了!”

 丁:“不好好學習,將來長大了當流串!”

 孩子:“媽,小泉子罵我,說我是流串!”

 母親:“他才是流串,他全家都是流串!”

 磚窯和土窯的相同點是都要靠著厚實的山牆建造,區別則是土窯要把牆挖出人可以住的大洞,而磚窯則要先用石頭打好地基,再用磚石順著地基搭建房屋,這樣建起來的屋子便有了真正的房頂。房頂上會蓋上一層厚約一米的黃土,屋主人閒來無事時便會優哉遊哉踱步屋頂,腳下踢著幾百斤重的滾石來回碾壓,如此土層便會越來越硬,房頂便可以抵擋雨水的滲透。

 再往後磚窯裡開始講究用鋼筋打屋架,這樣房梁便會更加結實。家裡的炕、爐子也都紛紛改由磚塊砌成,就連院子也陸續從土院升級到磚院。磚窯的基礎造型雖然出自窯洞,外表卻已清爽了很多,磚塊的材料也使得房子更加乾淨整潔。再到後期,磚窯的造型變得越發時尚,人們開始陸續給自家房子貼瓷磚、砌水泥、刷洋灰,而窗戶也從最開始的小木格加窗戶紙,進化到後來的大方格玻璃窗,甚至是大塊玻璃做的推拉式窗戶。

 何勝軍家最早住的就是傳統大土炕,何朵幼時最喜歡鑽到牆上的被窯裡,抱著一堆被褥自娛自樂。偶有女人們抱著孩子前來串門,那些穿著開襠褲的小屁孩不小心尿到炕上時,許嬌蘭會用抹布擦拭幾遍,油布便重新錚亮潔淨。

 等到何朵五六歲時,何勝軍把家裡的土炕拆掉,換成了時興的大木床。那時的床基本都是請附近村裡的木匠打造,所用的木頭也是農民家自己種了十幾年的大樹。農村的樹和人一樣長的隨意,只需拿個樹苗在山裡或田邊隨意走走,看到哪塊地方舒服順眼就種下去,最多澆上幾次水,等樹苗抽出新的嫩芽時,就只需慢慢等待大自然陽光雨露的滋養了。

 每到過年時,何勝軍夫婦就要把上一年的窗戶紙撕掉,將麵粉熬成漿糊,用稻穀杆紮成的刷子把漿糊刷在窗格上,再重新貼上新買的窗戶紙。潔白光溜的新麻紙立刻襯的家裡光鮮清亮,加上門口和牆壁上貼的大紅對聯,新年的氛圍呼之欲出。再往後錚亮的玻璃窗陸續進入家家戶戶的宅院,那時候何朵過年前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和姐姐一遍遍擦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