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辰曦 作品

第三百二十三章 江北青禾耕耘起,蓑笠煙雨倉滿期

 駱馬湖的夏日,風涼裡多了稻飯魚羹的景象。

 插秧是江蘇這個省夏日農民必須要完成的使命,因為錯過了這個季節,秧苗的生長期也就不利於秧苗發顆。現在科技發達了,人工生產勞作的質量也提高了,人民的智慧也聰敏起來。袁隆平爺爺的雜交水稻研究成果,也讓老百姓的收益越來越多,讓糧食豐收,滿倉。人民不怕捱餓。胡和溫兩位大人提出的農民種地補貼政策,提高了人民種地的積極性,同時也解決了農民種地難,賦稅徭役稅多的困難,減輕了農民身上的負擔,讓老百姓熱愛生活,開心種田。

 傅遠博是從飢餓那個時代生活過來的,對於國家的政策實施是能夠體會到,也是明白這些年我們的國家富強起來,人民溫飽問題解決了。他感恩這個時代,這個盛世中國。

 他那個年代,能讓一家溫飽,能讓傅雷考上大學,就是自己最大的夢想了。他知道自己文化知識少,所以他希望自己的兒子走出宿遷,到外面的大城市去看一看,見見世面。

 自己的一輩子已經被泥濘絆住了腳,難道再讓自己的下一代也重蹈覆轍嗎?

 傅遠博對年輕的傅雷道:“就算家裡砸鍋賣鐵!俺也要培養一個大學生出來!不為別的,就為老傅家能出來一個有知識,有文化的。也算是俺老傅家光耀門楣的大喜事了。多喂幾頭牛,多養螃蟹和魚,哪怕面朝黃土背朝天也心甘情願!因為我這一輩子已經這樣了,我不想俺的兒也像俺一樣在泥濘裡掙扎著。只要他能讀書出人頭地,俺就願意掙錢供他上大學。”

 聽著爺爺說的話,傅裡從爺爺的言語之中明白那個年代上學是多麼的困難,家庭條件有多差。雖然家裡艱苦,但是遇到一個有明志的爺爺是很重要的,而且思想開明,知道學習是更容易改變一個人的命運途徑的,也明白這個方法是對於當時來說的家庭唯一能夠改變這個家庭命運的一件事情——讀書是改變命運的安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