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山人 作品

第32章 燃燈道人(1)

 再看溝口底部不足5米寬,從水面到涼橋位置是三十幾米高的懸崖,到了頂部約有20餘米寬的跨度,橋是木質橋樑,橋墩選擇了四根約20釐米粗的原木,左右各用二根原木在半崖上呈45度夾角豎立起來,這就是橋墩。

 兩根木質橋墩頂部安裝一根橫木,形成一個支架,上面鋪滿原木,原木上鋪上木板,涼橋就完工了。

 為了體現高端大氣,先輩又用木材做了一個房屋形狀的建築,從橋面到橋頂高四米,橋樑兩側每隔一定距離安裝木板用作護欄,護欄內在距離橋面高約50釐米高的橋柱上用木板將橋柱連接起來,一是能穩定橋身,最主要的是行人能坐在上面休息。

 整個涼橋設計獨特,形態優美,是目連橋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歐陽凱琳帶著覃思韻欣賞涼橋後,來到橋的北頭,走出橋洞,就看到道路里面,涼橋屋頂處平行的懸崖上長著一棵參天古樹,這樣的立地條件,古樹還枝繁葉茂,生長旺盛,也讓人感到生命的倔強。

 古樹下面就是一塊碑文,上面寫著通濟橋碑記。通濟橋是目連橋最初的橋名,後來將通濟橋改名目連橋。

 據說是為紀念目連尊者才改名的。十三碑減掉這塊碑下餘十二塊碑,歐陽凱藺介紹著。按照每九步臺階豎立一塊石碑,十二石碑剛好一百零八步。

 大路臺階外邊用石頭加石灰糯米水砌成護欄,石坎護欄一直延伸到廟梁山頂。

 歐陽凱藺來到第二塊石碑,覺得不可思議,目連橋來了沒有一百遍也有幾十次了,以前怎麼沒有發現這塊石碑上雕刻得字這麼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