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作品

第三百章 英國人失去自信力了麼?

  羅馬教會任命的Bj主教湯士選、神父索德超等人,有機會就給英國人找麻煩。據荷蘭使者範·勃朗說,在檢查英國人帶來的天文儀器時,湯士選等人發現多個器件已經磨損,有些零件上的銘文還是德語。很明顯,這“國禮”就是個拼湊起來的二手東西,因此讓清政府頗為氣憤,成了他們給使團最後定性的主要證據。

  這種語言在當時的處境,也就可見一斑。

  可能是因為自己對自己的語言都沒信心,英格蘭學者們比法國人還激進。1668年,英國皇家學會專門開了研討會,由創始人之一的威爾金斯主持,討論能否直接使用漢字作為歐洲的科學語言和哲學語言,或者至少,設計出像漢字那樣,但比較簡單的“表意文字符號”以此改造既有的英文,而使它變得具有漢語式的“表意內涵”。

  ——郭康之前解釋的,將漢字作為詞彙代號引入希臘語,就是直接採用的這種思路。皇家學會對此做了不少深入的研究,而且真的進行了論證和嘗試,比後世要求漢字拉丁化,甚至拿著外國贊助進行拉丁化研究的人,做的都認真多了。所以,他們的成果,也完全可以直接拿來參考。

  同樣,他也可以拿出足夠的理論,號召其他歐洲人也跟著學,因為這本來就是歐洲人17世紀的研究熱潮。牛頓等人就在從事“通用語言”的研究,因為他們認為拉丁語已經不夠用了,因此需要一種更加精確、簡潔的語言,最好具有更高的普遍性和抽象性,才能方便自然哲學的研究。

  對宗教十分痴迷的牛頓,就把這種理想稱為“先知語言”,投入了很多精力。顯然,歐洲人就吃這套話術。

  (本章完)

  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