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決賽

 何仁這話,孫濤沒法反駁。 

 因為他壓根就沒用放大鏡看什麼氣泡。 

 他是堅定的氣泡無用論支持者…… 

 這其實也是傳統和創新的分歧,因為想要看到瓷器上的氣泡,憑藉肉眼是很難的,通常需要200倍,甚至更高的放大鏡,或者顯微鏡。 

 很多專家不屑於用這些工具,就像他們不屑於用碳-14或者放射性等高科技方法斷代一樣。 

 有一部分是為了什麼所謂的傳統和堅持,另外一部分大概是為了利益。 

 要是所有人都去用科學方法斷代,那他們這些專家吃什麼?都去炒作當代藝術品? 

 那就用不上他們了…… 

 好在現在技術還無法準確斷代,而且費用不菲。 

 但是隻要出現類似的技術,這些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質疑和反對,包括死亡氣泡的說法。 

 何仁倒是沒有這方面的困擾,他什麼都用。所以才會用放大鏡最後驗證一下,然後找出了問題所在。 

 其實一開始何仁和孫濤的想法差不多,都覺得這塊元青花瓷片是真的…… 

 何仁也懶得和孫濤辯論,他看向薛秘書長,“秘書長,有沒有能連接顯示屏的放大鏡?這樣大家看得清楚一些。” 

 何仁話音剛落,已經有兩名工作人員推著投影儀和大屏幕進來了,所有評委都看向不遠處笑而不語的杜瀟文——看來何仁的說法沒問題,不然杜瀟文為什麼會提前準備這些設備? 

 不多時,設備連接完畢,何仁拿起放大鏡對準瓷片中心位置,大屏幕上同步顯示出了一幅畫面。 

 還真別說,杜瀟文準備的設備精度和分辨率都很高,畫面很清晰。 

 瓷片釉的表面有一大片黑色的“死亡氣泡”,已經有人的眉頭皺了起來。 

 他們應該已經看出不對了! 

 何仁介紹道,“業內對死亡氣泡的定義比較統一,只有比較小的氣泡才會出現‘死亡’現象,大氣泡是不會死亡的。” 

 “而氣泡死亡的比例,也和年份呈正相關。一般來說,200年以內的氣泡,幾乎不會死亡,也就是說,道光之後的瓷器,在氣泡上面,和新瓷沒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