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王不懂 作品

第八五八章 文明之河

這1招非常狠,有點當年蒙古鐵騎西征的味道。

沙俄人通過殺戮和移民將這裡的草原文明變成了東正教文明。

華族現在就用同樣的手段再將這裡從東正教文明變成華族文明。

董良在向漠北派遣官員的時候,就讓後方的書院挑選了1批讀書人,讓他們到草原上傳播文化。

要傳播文化,在冬天牧民貓冬的時候是最佳時機,這個時候大家都有時間。

接下來是南方的戰事。

因為北伐的事情,華族上下全都盯著北方,大家似乎都忽略了南方。

其實南方也在打仗,只是規模要小很多。

林嶽的西南軍團,已經佔領雲南,滿清雲貴總督舒興阿率領殘部逃亡緬甸。

此時的緬甸剛剛經歷了第2次英緬戰爭,丟失了南邊的沿海地區,國力衰弱,政府腐敗無能,百姓對王國失望透頂。

不過剛剛奪取王位的敏東發佈了1系列改革,廢除采邑制,改革稅制,給緬甸百姓帶來了1點希望。不過這點希望,很快就被國內的叛亂所澆滅。

原來是敏東王的改革觸動了國內那些保守派貴族的利益。

這位敏東王改革的目的是好的,但是他卻沒有選擇最好的時機。此時的緬甸經歷兩次英緬戰爭,早就人心浮動,王室的威望降到冰點。

英國人自從完全佔領印度地區之後,就將主要的目標對準了緬甸地區。

不僅僅是因為這裡的柚木、稻米和寶石,英國人很早就意識到佔領緬甸可以直插清國的後方,這裡對於他們未來殖民清國具有重要的意義。

因為涉及到緬甸,林嶽暫停進軍,正好護衛軍也要花時間鞏固在雲南的統治。

問題回到了董良這裡,他必須要決策是否給緬甸施壓,或者是直接派兵進攻緬甸。

董良卻將問題拋給眾人:“你們覺得林嶽接下來該怎麼辦,是進攻緬甸,徹底消滅這支滿清餘孽,還是?”

北方的冬天不適合進軍,但是雲南、緬甸正值旱季,是進軍的大好時機。

這1次林文察率先考口道:“兵貴神速,屬下覺得應該直接進軍緬甸,拿下阿瓦城,逼迫緬甸向我華族投降。這樣我們接下來與英國人的對決中也可以佔據主動權。”

林文察擁有遠超常人的戰略眼光,他指著世界地圖,分析了英國人在南亞次大6的戰略意圖。

董良之前就想過,要與英國人對抗,有海上、6地兩個關鍵點。

海上的關鍵點是馬6甲海峽。

英國人控制了海峽,那麼戰場就在華族家門口的南中國海,要是華族控制了馬6甲海峽,戰場就在印度洋。

海上的主動權依然在英國人那裡。

自從華族進軍婆羅洲之後,英國人就在不斷加強新加坡的防禦。

不僅僅加固了那裡的海防要塞,還將駐守在印度的艦隊主力都調到了那裡。

為了保住新加坡,他們竟然連華族佔領婆羅洲這樣的事情都忍下來了。

因為他們知道,克里米亞戰爭沒有結束之前,他們沒有能力與華族展開1場大規模決戰。

1旦戰爭提前開啟,則很有可能連新加坡城都會丟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