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槍子彈 作品

第四十九章,完善建制

 趙金喜拍手稱是。“就是如此,只要咱們的學堂裡教了四書五經,誰也說不出什麼來。至於主營什麼課程,還不是咱們說了算。”?今日是大事,該來的人都來了。張翔代表大家,把情況通報給了楊鵬。

 之前新軍的行政方面,是沒有統籌規劃的。都是佔領一地,便管理一地。天京新城是楊鵬起家之地,但新軍目前真正能夠管控的地方只有天京新城,天京新城城裡則靠楊鵬把控。

 鹽山縣還是以前的縣令擔任後,又有一些大家族投靠過來,但目前的行政模式,還是原來的那一套。

 大溝就更加不用說了。這裡沒有大城,遍地鄉野,偏偏區域廣大。之前只安排了幾個村級的管理人員,各自負責一塊,但全都直接對楊鵬負責。

 這樣一來,就造成了行政效率的低下。大家都清楚,要想發展壯大,就必須要建立政權。而構成政權的基礎,就是行政體系。新軍必須要有自己的行政體系了。楊鵬對這個狀況也早就不滿了,大家的想法可謂是和他不謀而合。

 “你們討論的結果是什麼?”黃光道:“我們的意見是,一定要建立一箇中樞,把地方管理這一塊抓起來。免得各地各自為政,甚至會造成互相掣肘的情況發生。”

 楊鵬直奔主題。“關於內閣,你們如何設想的?”柳元搖搖頭,無奈道:“暫時還未形成一致,有人建議沿襲唐治,有人提議因地制宜。大家都沒有什麼眉目,還是要問問你的想法。”楊鵬沉默了,心底思量。依靠大宋的體制肯定不行,大宋的體制太亂,文官的權力太大,縣令的權力也是太大,都有生殺大權那肯定不行。早在決定自己城主的時候,他就已經構思過將來自己的行政體系該如何設立。

 承襲宋治他是不願的。宋朝的政治體系看似比較完整和穩定,但見識過了自己的管理的制度後,他自然對宋朝的政治制度看不上眼。當然了,照搬自己的行政體系也不行。政治制度這種東西,是要和生產力、經濟水平掛鉤的。貿然採用太過於先進的政治制度,弄不好就成了王莽第二。當然了,決定怎麼建立行政體系的一個大前提,那就是要保證行政的效率。

 基於此,楊鵬反覆思量之後,提出了他的想法。“我們是不是可以成立一個內閣制度,來統管各地治理?”林青兒沒懂,趕緊問道:“何為內閣制度?”

 楊鵬解釋起來。“行內閣制度,顧名思義,是一個行政部門。由若干官員組成,統籌所有行政事務。重大決議,需要行內閣制度在內閣會議上表決,才能形成決議。”黃光恍然大悟。“這不就是現在天京新城那邊各鎮做法的擴展嘛。”楊鵬點點頭,問道:“諸位覺得可行否?”眾人思量過後,紛紛表示贊成。

 天京新城那邊各鎮的管理情況,大家都是看在眼裡了。雖然不是沒有失敗之處,但總體而言都是呈現為良性的。最起碼不會像大宋那樣,有功大家搶,有過不見人。楊鵬做了解釋。黃光立刻道:“那這內閣首相之位,只能由你楊鵬來擔任了。”

 眾人紛紛附議。楊鵬是領袖,行政首腦的職位,可謂是眾望所歸。孰料楊鵬卻拒絕了。“接下來我的重點要放在軍事上面,沒有太多的時間負責行政。因此這個內閣首相,還是大家選舉吧。”

 傅劍嶽不同意。“行政乃國事之本,楊鵬不任,誰能承受其重?”楊鵬笑了。“我雖不任內閣首相之職,但各種事務,我也會關注並且提出自己意見的。”在座的,有人懂了,有人沒懂。沒懂的,要不了多久也會懂的。

 楊鵬的存在,就是兜底的。因為歸根結底,政治的權力在誰手中,靠的不是名份,而是兵權。楊鵬可沒有說過不要兵權的。可他這樣的做法,卻讓大傢伙很是高興。

 如果大宋的皇帝能做到這一步,國事何至於此?以一人之愚,事無鉅細,攬天下大事小情於一身,皇帝處理的過來嗎?

 再加上碰到資質昏庸無能的,那國事必然一落千丈。相反皇帝讓出行政權力,讓臣子們一展所長,只把控全局,反而更有利於集群體智慧之所長,對國事更有好處。

 可林青兒卻提出了一個異議。“這內閣首相可有限制?”眾人立刻警醒,發覺林青兒的這個提醒非常有必要。這內閣首相之職一看就是大權在握,倘若沒有限制,假以時日,乾坤倒懸似乎不是難事。

 張繼孟立刻道:“既是內閣首相,我提議增設若干位副相,共同分擔事務。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嘛。咱們當然要集群體智慧之所長,才能萬無一失嘛。”他的提議,得到了大家的一直認可。最終,內閣首相的成立得到通過,由最高七人組成。

 任何行政決策,都需要進行投票表決,以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執行。眾人商討良久,對這個機制十分認可。因此定下決議,立刻施行一時間,眾人不由得紛紛打量起平淡如常的楊鵬來。這個年輕的領袖,以往在政治上表現小白的地方可不少。怎麼到了這種核心的權力架構問題上,又如此的犀利呢?他們又哪裡知道,楊鵬不過是吸收自己腦海的精華罷了。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