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林嬴政 作品

第459章 哱拜之亂,李如松登場,朱棣喜出望外

  【寧夏鎮士兵先後多次討餉都被嚴厲鎮壓,哱拜正是意識到了這一點,利用大明朝廷內部陷入國本之爭的時機再度煽動寧夏鎮士兵發動兵變,一舉成事。】

  【也正是因為過往十年裡大明寧夏巡撫、總兵官等文臣武將的橫徵暴斂,一個驚人的事實出現了。】

  【寧夏城池被哱拜佔據之後,城中文官、武官被盡數屠戮,家眷也被各種汙辱。】

  【然而寧夏鎮城中的近三十萬百姓對此卻歡呼雀躍,他們為了不回到之前被大明朝廷統治的黑暗時光,甚至自發的組織起來,加入了哱拜的叛軍之中!】

  奉命前來寧夏平叛的欽差大臣魏學曾很快就瞭解到了這種情況。

  魏學曾看了一眼面前的幾名將領,正色道:

  “本官以為,寧夏的百姓是無辜的。”

  “咱們這一次平叛,應該以攻心為上。”

  “只要老百姓不支持哱拜,那哱拜就是無根之水,分分鐘便敗亡了。”

  朱正色、董一奎、蕭如薰三名本地將軍聞言,不由面面相覷。

  朱正色咳嗽一聲,委婉道:

  “魏大人,下官以為應當快刀斬亂麻,不需要顧忌那些老百姓的傷亡,用最快的速度攻克寧夏鎮,才能體現大人您的赫赫武功。”

  魏學曾瞪了一眼朱正色,斥責道:

  “你這是什麼話?作為一方父母官,你腦袋裡就沒有一點體恤百姓的想法?”

  蕭如薰忍不住了,開口道:

  “大人您從京城來,恐怕有所不知。”

  “這寧夏的老百姓早就已經跟朝廷離心離德了,哪裡還有幾個忠於朝廷的順民?”

  “直接殺過去,用鮮血讓他們懾服,才是最好的方式!”

  哱拜叛亂之後,叛軍連續攻擊了四十九座大明邊境的城、鎮、塢堡。

  其中三十三座選擇投降,十五座在抵抗之後陷落。

  唯一一座沒有陷落的城鎮,它的守將就是蕭如薰!

  可以說,沒有任何人比蕭如薰更瞭解哱拜這支叛軍了。

  魏學曾聞言大怒,直接將蕭如薰痛罵了一番。

  “你這武夫,滿腦子就只知道用首級立軍功。”

  “本官奉陛下之命前來寧夏,不但要剿滅哱拜叛軍,還要安撫寧夏民心。”

  “箇中深意,豈是你一個武夫能懂的?”

  “按本官的意見行事便是!”

  【魏學曾一意孤行,決定先收買人心,對哱拜父子、土文秀等叛軍高層的首級開出了高額的爵位、官職、金錢懸賞。】

  【事實證明,這種做法毫無用處。】

  【西北邊軍作為距離大明京師最遠的邊軍,這裡的軍民受到邊將、邊官們的盤剝也最嚴重。】

  【整整十年的時間,那些由朱翊鈞任命的貪婪將軍、官員們早已經把寧夏、陝北軍民對大明的忠誠消耗殆盡。】

  【魏學曾的勸降不但沒有取得任何效果,反而浪費了大量時間。】

  【魏學曾坐擁數萬兵馬,卻接連受挫。在許多局部戰場,明軍甚至一度被叛軍擊潰,直到增派更多援軍才反敗為勝。】

  【用了整整三個月,魏學曾終於統領明軍收復所有失地,於六月十八日包圍了寧夏鎮城。】

  【隨後魏學曾又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各種勸降,無一例外都被拒絕。】

  【直到八月十四日,在朱翊鈞屢次下旨嚴厲訓斥的情況下,魏學曾才不得不放棄了勸降的幻想。】

  魏學曾深吸一口氣,緩緩對著一旁的蕭如薰道:

  “決水,淹城吧!”

  說完這句話之後,魏學曾身體顫抖,一聲長嘆。

  “想不到我魏學曾飽讀聖賢書,一生英名,卻要在寧夏成為白起那般屠夫!”

  “唉,若是朝廷能給更多權力,讓本官選拔足夠聽話的部將就好了。”

  蕭如薰在一旁聽著明顯內涵的話,面無表情地轉頭對著部下吩咐。

  “決水淹城!”

  很快,寧夏鎮城外的大堤就被挖開,洶湧的黃河水朝著鎮城而來。

  哱拜就站在城牆上,看著滔滔黃河水鋪天蓋地而至,臉上卻沒有任何驚慌的表情。

  “立刻發動城中百姓,加高大堤、城牆!”

  “告訴他們,只有拼命守城等待車臣汗的援軍,咱們才有機會活下去。”

  “不然等官軍進了城,什麼後果不用本汗多說!”

  哱拜一聲令下,頓時數以萬計的城中百姓湧上城頭,用扁擔挑著泥土石頭,拼命地加高城牆。

  一名少年累得氣喘吁吁,忍不住對著身旁的父親發出疑問。

  “爹,俺們不是漢人嗎,城外就是大明漢人的官軍,俺們為啥要這麼拼命的阻擋他們?”

  少年的父親,一位身材不甚高大,皮膚十分黝黑,瘦得皮包骨的中年漢子冷笑一聲。

  “你懂個甚?跟著哱拜大汗當蒙古人,咱們至少還能有一口吃的。”

  “等城外那些官軍進城,你孃親、你阿姊阿妹全部都要當營妓,你和我也必死無疑!”

  “你以為這大明朝廷是漢人皇帝在位,他們就看得起漢人了?”

  “在那個萬曆皇帝的心裡,咱們這些邊疆的軍戶,連豬狗也不如!”

  “還愣著幹甚,趕緊給老子挑土去!”

  鏡頭之中,太陽飛速從天空升起又落下。

  一夜的時間過去。

  大明主帥魏學曾看著面前一夜之間就變高了好幾丈的寧夏鎮城城牆,目瞪口呆。

  “這些該死的叛賊,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這這這、應該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