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林嬴政 作品

第472章 李如柏奇襲龍山倭軍,曹操要上了孫權的當?

  眾人很快散去,只有豐臣秀吉的大兒子豐臣秀次留了下來。

  豐臣秀次有些疑惑地開口:

  “父親大人,您為何不從關東抽調兵馬去支援呢?”

  這一次征討朝鮮的軍隊全都是倭國關西諸侯,關東諸侯僅僅是負責物資的供應。

  豐臣秀吉看著這個自己的繼承人,表情緩和了不少,露出一絲笑意。

  “關東是我剛剛征服不久的領地,必須要用懷柔的手段。”

  “如果我讓他們出兵,許多關東諸侯可能會再度造反。”

  “而且,德川家康那小子野心勃勃,我也不能給他在朝鮮戰爭中出頭的機會,不然將來他可能會藉助戰功統合關東,成為將來我們豐臣家的心腹大患!”

  豐臣秀次若有所思,又詢問道:

  “那您就不擔心萬一關西軍在朝鮮損失太多,會讓德川家康野心膨脹嗎?”

  豐臣秀吉哈哈大笑,油然流露出一股霸氣。

  “就他?放心吧,只要我活著一天,德川家康就永遠都是我們豐臣家族的狗!”

  【在豐臣秀吉的嚴令之下,倭軍和明、朝聯軍在平壤、漢城之間的地帶,展開了激烈的衝突。】

  畫面中,兩軍在多個戰場交戰著。

  歷朝歷代的皇帝看了一會,很快就敏銳地品出了和之前不同的區別。

  【漢武帝劉徹:各位發現了嗎?朝鮮軍的數量明顯增多了。】

  【光武帝劉秀:武帝說得沒錯,看來收復平壤之後,朝鮮王朝這邊總算是初步恢復了一定的地方控制力。】

  【秦始皇嬴政:這樣挺好的,總不能讓華夏人一直幫朝鮮人拋頭顱灑熱血吧?他們自己的仗就該自己打!】

  【明太祖朱元璋:朝鮮初步恢復控制力,不但兵員數量能上來,補給問題也緩解了,其實是大決戰的機會。】

  【唐太宗李世民:小朱說得沒錯。如果是朕的話,一定會找機會全殲朝鮮半島上的所有倭軍,可惜看起來李如松沒這個魄力。】

  李世民的話,讓一眾皇帝都有些無語。

  但考慮到李世民一輩子最喜歡打的就是以少勝多之戰,眾人還真沒辦法反駁。

  有戰績就是這麼牛,說什麼你都得聽著!

  畫面一轉,回到了大明皇宮。

  朱翊鈞皺起眉頭,道:

  “這個李如松,膽子這麼小嗎?”

  在朱翊鈞看來,李如松就應該以雷霆萬鈞之勢,直接殲滅朝鮮半島上所有的倭軍才對!

  趙志皋乾咳一聲,道:

  “陛下,如今李如松麾下雖然也有十萬兵馬,但其中包括了五萬朝鮮軍,他們不堪大用啊。”

  “對面的倭軍數量至少在十五萬以上,李如松用五萬對十五萬,再想要全殲,確實是比較為難。”

  朱翊鈞聞言,哼了一聲。

  “就不能把更多的兵馬派去朝鮮嗎?”

  張位忙道:

  “五千川兵已經出發,預計在兩個月後抵達。但按照眼下的補給承受能力來算,沒有辦法再多派兵馬了。”

  朱翊鈞越發不滿,但也無可奈何。

  “行吧,那就告訴李如松,儘快擊退倭軍,結束掉這場戰爭吧。”

  趙志皋點了點頭,又道:

  “陛下,還有一件事情。貴州巡撫傳來奏報,說對楊應龍的圍剿又失敗了,請朝廷繼續增派兵馬。”

  “什麼?”朱翊鈞聞言頓時大怒,直接拍了桌子。

  “混賬,一個小小的播州土司,都已經四五年的時間了,竟然還是平定不了?”

  楊應龍的叛亂,早在萬曆十七年就已經開始了。

  從時間來算,甚至比哱拜還要早了三年。

  朱翊鈞越想越是生氣,怒吼道:

  “雲貴川的官員和將軍都是做什麼吃的!”

  張位有些無奈地開口道:

  “陛下,播州的大山實在是太多了。那楊應龍一看到朝廷兵馬進剿就躲到山裡,根本不和咱們正面作戰。”

  “他的部下又對當地極為熟悉,各種騷擾下毒,咱們的大軍是進退兩難啊。”

  朱翊鈞太陽穴突突直跳,過了好一會之後才勉強控制住情緒,冷冷道:

  “行了,朕知道了。等李如松那邊結束了朝鮮戰事,朕再處理楊應龍那邊。”

  鏡頭再度轉回了朝鮮戰場。

  【碧蹄館之戰後,倭軍很快重整旗鼓,以兩萬兵力轉攻京城西北方的幸州山城。】

  【朝鮮城將權慄以少數兵力擊退日軍,日將石田三成、吉川廣家等負傷。】

  【此後,明軍和朝軍也先後在多個戰場發動攻勢,也都被倭軍依靠數量優勢擊退。】

  【將近一個月的時間,雙方的戰線都陷入僵持和拉鋸中。】

  【這同時引發了朱翊鈞和豐臣秀吉兩邊最高統治者的不滿,開始下旨訓斥前方將領。】

  明軍帥帳之中,李如鬆緩緩開口。

  “各位,陛下已經快要失去耐心了,我們必須要想辦法弄個捷報出來。”

  “之前和你們說過的那個計劃,你們都準備一下,三天後正式開始!”

  在場的諸多明軍將領聞言轟然應是,臉上都帶著期待表情。

  大的終於又要來了!

  【三月初,在李如松的命令下,明、朝聯軍於整條戰線上多路出擊,大有要一舉將倭軍擊潰的趨勢。】

  【倭軍主帥宇喜多秀家不敢怠慢,同樣也將倭軍主力抽調一空,對聯軍進行防禦和反擊。】

  夜色中,一支明軍騎兵悄然出發。

  從鏡頭裡就可以看得出來,這支騎兵在出發前做了充足的準備。

  每一匹馬的四蹄上都用布精心地包裹住,儘可能地減少馬在奔馳時候的聲音。

  此外,還給每匹馬都帶上了口籠,防止嘶鳴。

  這支人數大約在三千左右的明軍騎兵,在朝鮮嚮導的領路下,急速穿行於山林的小路上。

  經過一番趕路,在破曉之前,他們終於抵達了預定的目的地。

  遠處,一座城池屹立,頗有氣勢。

  它就是朝鮮王朝的都城——漢城。

  領兵的李如松二弟李如柏只是將目光略略看了一眼漢城,就把視線移開,落在了漢城不遠處的某座山丘上。

  龍山。

  這座山丘距離漢城並不算遠,也就大概十里地左右。

  龍山腳下,有一處倭軍的大營。

  這大營佔地頗為廣闊,看起來至少能容納數萬兵馬駐紮。

  李如柏看了一眼身旁的五弟李如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