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花期 作品

第267章 皮蛋為什麼不能用雞蛋?

 這個實驗完全證明了一點,那就是人體溫度和母雞的溫度相差不大,否則母雞能孵出雞蛋,人體怎麼孵得出來?

 那麼也就是說,只要製造出跟人體溫度差不多的溫室環境,利用火炕什麼的,人們也能孵蛋,也不用非綁在人的肚子上。

 當然了,古人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笨,他們也知道,光用體溫判斷周圍物體的冷熱,會有個體差異,但在沒有更好的辦法之前,體溫確實是古代最恆定的“溫度計”。

 所以北魏賈思勰就曾指出,牧民在製作奶酪時,使用的溫度便是“小暖於人體,為合適宜”,作豆豉,“大率常令溫如腋下為佳”,“以手刺(豆豉)堆中候,看如腋下暖”。

 不同有偶,宋代陳旉在談及洗蠶種時說過:“調溫水浴之,水不可冷,亦不可熱,但如人體斯可矣。”

 元代王禎認為,養蠶人“需著單衣,以為體測。自覺身寒,則蠶必寒,使添熟火;自覺身熱,蠶亦必熱,約量去火”。

 也就是說,不是沒有人“利用”人的體溫做文章,而是時下受時代的侷限性,知識沒有流通,只掌握在了少數人手裡。

 也這就導致了,某些地區的人知道這一理論,而某些地區的人一無所知,乍一聽到,以為其是“謬論”,就像現在的劉大嬸一樣。

 面對劉大嬸的質疑,白佩佩表示:“沒試過,你怎麼知道不行?我家老二、老三不是出過門嗎,我聽他們說,在人家南邊地方,人家養蠶的人,也就靠人體判斷溫度的。

 他們置蠶於室,想辦法控制房間的溫度,當人感覺熱的時候,就說明房間太熱了,要去火;當感覺有些涼了,就要增加溫度。

 要不然,他們怎麼知道外面的溫度是不是適合蠶的生長?他們總不能天天盯著天氣,讓老天爺配合他們嗎?”

 劉大嬸的腦子一時轉不過彎來:“房間的溫度還能控制?”

 “燒炭火啊,北方還有炕呢。”白佩佩大概解釋了一下什麼叫炕。

 劉大嬸大開眼界,驚呼:“這灶上燒柴,床就變暖了?這也太神奇了!那你去年蓋房子的時候,咋不這樣做?哦,我忘了,你蓋新子的時候,你家老二、老三還沒回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