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漢三san 作品

第33章 背後

 不僅如此,二人還都喜好詩文,常常共同探討治世之論。 

 事情的變化發生在蘇學士到潮州任職的那一年。 

 ‘其實我不是一個人去拜訪的蘇學士。’伊兆開口,‘當時隨我同去的還有滕子硯。不過蘇學士認為滕子硯習文作章太過於循規蹈矩又不知推陳出新,是以不喜。‘ 

 ’後來蘇學士還單獨指導過我幾次,滕子硯也是知道的。‘ 

 ’蘇學士也是個有脾氣的,一開始我還想喊著滕子硯一同去找蘇學士指點一二,但是蘇學士卻說滕子硯與他道不同,並不與之相謀,又說我若是如此優柔寡斷將來也難成大任。‘ 

 面對文學泰斗和玩伴,伊兆猶豫再三還是選擇了追隨蘇學士。 

 ‘那是每個讀書人的高山,我實在無法拒絕。’伊兆說到這裡絲毫不避諱,倒是坦白的面對了自己在於前途和友誼之間做出來的抉擇,‘人總是自私的。’ 

 王隰和卻不然,‘伊公子只是選擇了正確的道路,原本就是道路不同,不必介懷。’ 

 其實王隰和是覺得伊兆有些太過於客氣了些,原本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再者伊兆能得了蘇大學士的賞識原本就是榮幸之至的事情,行的光明磊落,靠的又是自己的本事,不偷不搶,實在是沒必要如此愧疚。 

 常言道,行得正坐得直,那麼其他都不需要考慮。 

 否則便是庸人自擾了。 

 伊兆嘆了一口氣,才繼續說。 

 大概是蘇大學士賞識伊兆這事兒傳到了京城,所以便有人陸陸續續的前來與伊兆攀談結交,當然名為相識,實則是先行拉攏搶佔先機罷了。 

 畢竟當時蘇大學士已經回了京城就任國子監的祭酒,他都看重的人才,之後定時能在科舉闖出一番天地來,所以聰明的人都聞得了蘇大學士的發出的信號,就算是伊兆還沒有參與科考想要與之攀附之人也是數不勝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