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031 李贄2

  只可惜李贄找的援兵也救不了他眼下的危機,以孝治國純屬用私德代替公德的糊塗之舉,如果人類全能把自己的道德標準提高到那種程度,地球早就大一統了。

  儒學也是一樣,它本身沒錯,講的道理都對,問題出在了前提,也就是在什麼情況下這些道理成立,在什麼情況下就不成立。

  古人寫的時候怕是也沒打算當成不變的真理,他們當時只是在總結世間的規律,打算留給後人當參考。之所以被推崇到如此高度,無外乎利用價值這四個字。有人想利用它們的內容去忽悠人,達到某種目的。

  儒學崇尚格物,啥是格物?窮究事物的道理,用後世的話解釋就是哲學和自然科學。曾子認為,想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最先需要增加知識儲備,當量到達一定程度之後才能明事理。

  而明朝的儒家學者們又是怎麼做的呢?他們故意省略了這一步驟,用熟讀四書五經代替格物探索,認為只要把這幾本上千年前的書背得滾瓜爛熟,再加上一些解釋就完成了修身的步驟,接下來可以去齊家治國平天下了。

  結果可想而知,他們就像是拿著解放前的地圖帶團到二十一世紀的京城旅遊,一進五環路、看到立交橋就迷路了,僥倖走出來屬於運氣,沒走出來才算正常。

  “……殿下可有解決之法?”這次李贄沉默的時間更長了,臉上的表情不斷變換,一會兒眉頭緊鎖一會兒又長吁短嘆,久久才把目光重新投射到太子臉上,似有期待,但含量不多。

  “重視孝道、儒學並不是壞事,過於重視一家之言才是麻煩,過之尤不及。本宮讀書不多,只有一些淺顯的理解,談不上解決之法,說與老先生聽聽權當拋磚引玉。

  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世間無孝子,能認識到孝的根本含義足矣。廢除科考,不再把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高中天下知當做人生的奮鬥目標,迴歸儒學真正理念,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開始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