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032 進步和不足

  為了不這麼快暴露,洪濤讓岳父找了南京錦衣衛的朋友,由他們採用批發的方式從玻璃窯進貨,悄悄運到南方去售賣。

  九月底南京錦衣衛派人入京拿走了十套樣品,回去之後肯定銷路不錯,這才有幾個自稱蘇州商人的傢伙拿著南京錦衣衛的親筆信和成箱的金元寶找上門,一次性把所有成品都買走了。

  洪濤轉頭就拿了五百兩黃金讓王安送給陳矩,不是賄賂是分紅,玻璃窯的分紅。不光今年有明年還有,只要玻璃窯在年年都有。

  雖然之前沒有明說,陳矩也不敢明著和太子要乾股,但縣官不如現管,無論在皇帝還是朝臣們腦子裡,大太監頭子說話都比太子管用的多。

  另外玻璃器皿不可能永遠保密,早晚要從南方傳過來。到時候皇帝如果問起來,有人幫忙說句話和沒人幫就完全是兩碼事了。要是被皇家定為貢品,派去監管的人依舊是太監。與其臨陣磨槍,不如提前結個善緣。

  有了穩定的地位和收入,僅僅是能立足,想前進還需要一個條件,人,人才。洪濤就算前知五千年後曉五千年,滿腦子全是治國安邦的雄才大略,沒人幫忙實施到頭來依舊是啥也幹不成。

  怎麼把人才聚攏在身邊,同時還不引起皇帝、後宮和朝廷的關注,是個很考驗謀略的大難題。洪濤自認在這道題上沒丟太多分,至少能混個及格。

  首先是高端人才,李贄肯定算一個。經過這段時間的瞭解,洪濤越來越喜歡抽時間去四夷館找老頭邊下棋邊抬槓了。能把一位學派代表人問得啞口無言、低頭沉思,成就感很強。

  難能可貴的是李贄在某些方面和自己的思想有共鳴,比如說不盲目崇拜先賢聖人,也不獨尊儒學,反對過度抬高朱程理學,提倡獨立思考,主張提高女性地位等等。

  雖說在骨子裡還是跳不出歷史侷限性,但在明朝能做到這一步已經非常非常不容易了。很多人就是因為他收女弟子聽課才向皇帝告狀,說成有傷風化,是個道德敗類。

  在洪濤眼中李贄可以在初期幫助自己團結一部分明代官員加以助力,還可以筆為槍去搶佔輿論制高點,打一場文化戰。這個工作最適合他,他也最願意幹,大大彌補了自己的短板,還是最短的那根。

  其次是實用型人才,李之藻、利瑪竇、龐迪我、郭居靜,以及他們的朋友、同僚。只要是在具體工作方面有一定能力,不僅僅只會做八股文的中下級官員和民間士紳都屬於這個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