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067 漕運

  這裡的漕,特製人工開挖的水渠,也就是後世所說的大運河。經過幾百年的修修補補,到了明代,這條大運河已經向北延伸到了通州。理論上講,從杭州裝上貨物,一口氣就能運到北京城裡。

  眾所周知,明代的開國首都並不在北京,而是在南京。南京不敢說是魚米之鄉卻也差不太多,根本用不著從南方運輸大量糧食,就算要運也用不上大運河。

  那明代初期是不是就沒有漕運呢?答案是否定的,不光有,還特別重要。除了利用京杭大運河之外還有不少海運,屬於雙管齊下,運輸的主要是軍糧。

  待到明成祖朱棣在北京建都,漕運才被賦予了更多內容,除了軍糧之外,還要擔負起供養京城及其附近百萬軍民的任務,地位不降反升。

  在後世裡哪個行業對國家發展重要,哪個行業就會得到大量投資,從業者也相應的更容易掙到錢。古代也一樣,隨著首都北遷,漕運成了不可或缺的行業,肉眼可見的重要了起來。

  於是從業者們就開始動心思了,不是琢磨著該如何提高生產力,而是一門心思的想著該怎麼從這個行業裡為自己以及家族牟取更多利益。最好能做到壟斷的程度,那樣一來就能世世代代吃喝不愁了。

  想壟斷漕運業,對於當時的漕運從業者而言還是有點難度的。因為在永樂年間,漕運不是僅靠運河一條線路,除此之外還有一條線海運,屬於是兩條腿走路,比例基本是一半一半。

  而且玩河運的和玩海運的還不是一撥人,雙方誰也無法完全替代對方。這下就有點麻煩了,想獨霸漕運行業,必須得打斷其中的一條腿。

  最先提出用河運代替海運的是戶部尚書鬱新,理由是海運不太安全,時不時會出現翻船事件,對保障京城的糧食安全有很大隱患。

  永樂皇帝沒有偏聽偏信,找來工部和漕運總兵問了問,得知此時的運河河道年久失修,水淺王八多,無法承擔漕糧重任,把這個建議給否了。

  但做為皇帝必須要全盤考慮得失,海運受氣候水文影響不太穩定也是實情,如果能選擇運河為主要路徑應該也不算壞事,於是下旨修繕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