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110 無波無瀾

  其實重點已經給出來了,要錢給錢、要政策給政策、要撐腰給撐腰,只要能讓緬甸邊患不再惡化,雲南大部趨於穩定,別搞得天怒人怨,即便滿朝文武全彈劾也等於放屁。

  反過來講,你就算為官再清廉、公正、憂國憂民,滿朝文武都說好,擺不平雲南土邦和緬甸之間的亂局,隨隨便便一個彈劾就可能成為仕途的終結點。

  從皇宮出來,只隔了五天,陳用賓就帶著隨從離開京城南下。他不太喜歡這位皇帝,主要是從其身上感受不到半點同類的氣息,閉上眼總覺得是在和雕像說話。

  但又談不上討厭,能實實在在看清楚雲南問題關鍵,又肯從實際出發,不好大喜功,不急於求成,已經比大多數朝臣高明瞭,給這樣一位上司幹活很踏實也省心。

  巧了,洪濤對這位巡撫也沒啥特別的感覺,談不上喜歡更談不上討厭。通過兩個小時的交談,大概能感覺到這是位標準的古代文人,內心有堅持有想法,不願隨波逐流,也不願格格不入。

  工作幹得不錯,只能說明能力強,且用對了地方。想讓這種人同意自己的想法、理解自己的思路並全力配合,基本沒戲。

  所以最穩妥也是最容易的相處之道是隻聊工作不談心,雙方擺正上下級關係,各自完成分內之事,暫且當個有限合作者。至於說今後能不能繼續支持,別奢望也別失望,走著瞧!

  李成梁比陳用賓晚走了整整兩個月,動靜也大了一倍不止。在他離開京城的那天,皇帝帶著文武百官,旌旗招展、曲樂震天一直送到了德勝門才依依惜別。

  這也從側面印證了一個民間傳說,相傳遼東總兵回到京城之後突發惡疾昏迷不醒,在彌留之際喚回了李家所有直系子孫,打算趁著有時候還能醒過來趕緊交代下後事,免得死不瞑目。

  眼看大明帝國的名將就要壽終正寢,皇帝比李家人還焦急,生怕失去了國之棟樑讓遼東戰事再度陷入糜爛,於是親自到齊化門的東嶽仁聖宮向東嶽大帝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