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176 糧荒

  “伯欽,常熟縣無旱無澇,土壤膏沃,稻米一年可收兩季,可曾有過如此景象?”

  新法到底遭遇了什麼困難,做為禮科給事中的楊漣很容易打聽到詳情,但他想不明白,為啥曾經的產糧地卻沒有了糧食。

  “湖廣熟天下足,文儒的家鄉才是膏腴之地,為何如今也拿不出富裕?”被點名問起家鄉的異狀,還是不太露臉的問題,顧大章有些惱怒,當下反唇相譏了回去。

  “……”楊漣有些語塞,他確實往家去信問了,但路途遙遠還沒有答覆,這才隨口問了顧大章一句,沒想到又被反問了回來。

  “非天災也!”這時背向院門端坐的微胖男人說話了,部分解了楊漣的尷尬。

  “文弱兄此言何意?”可惜楊漣沒領情,轉頭繼續追問。

  說話之人也姓楊,名嗣昌,字文弱,還是湖廣老鄉,武陵人。別看年紀比楊漣、顧大章、左光斗、金世俊都大不少,卻同是景陽三年丁未科的進士,還都是二榜,並全留在了北京。

  更有意思的是,楊嗣昌的父親楊鶴也參加了這次會試,同樣中榜,但比兒子成績差,是三榜同進士出身,被派到山西當知縣去了。

  “楊某家中有些田畝,建有糧倉,兩月前家父來信說有人大量收購餘糧,無論新米陳米皆要,價格給的不錯。現在看來,各地無糧可售恐非沒有糧,而是不知被何人提前囤積。”

  楊嗣昌的消息來源也不太新鮮,他家是個大地主,恰好趕上有人大肆收購糧食讓楊家賺了不少。楊鶴寫信的時候帶了幾句,此時成了推理的依據。

  “該是九江糧商所為,小弟家中每年都有他們的身影,剋扣斤兩、壓低糧價,無惡不作!”楊漣的家鄉在德安府應山縣,雖然沒有楊嗣昌家那麼富裕也算個小地主,對買賣糧食並不陌生。

  “文弱兄所言不假,小弟家鄉情況更甚,在去年秋課之後就有外人串走鄉村大量收糧,各地運糧的船隻在運河裡排了十幾里長,旬月有餘才慢慢散去。”說到收糧的事情顧大章也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