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180 糧荒5

  實打實的12艘海船,實打實的滿載,實打實的全是大米!

  五天後,當最後一艘海船卸完大米升帆緩緩離開碼頭,杭州城裡的糧價也連續五天沒上漲,但也沒落,好像在觀望。

  但隨著杭州提督織造周貴的一紙佈告貼出,糧價應聲而落,短短半日就把之前半個月的漲幅抹平了。即便如此,城中大小米店還是門可羅雀,再也不復往日繁華。

  佈告內容很簡單,只說了一件事。從即日起,城內兩座糧倉和城外四座糧倉一起開倉平糶,但不是賣糧,而是用南洋、西洋所產本年稻米,以一斤比一斤半的價格換取民間陳米、陳糧,只要不黴不腐幾年的都成,為期一個月。

  更多的大米則被裝上漕船,沿著運河上溯蘇州、無錫。那邊的米市更大,雲集了各地糧商,還有不少願意幫朝廷向災區運送賑濟糧的商人。

  有人換嗎?第一天沒幾個,第二天零零散散,三日之後就得排隊了。這筆賬誰都會算,如果按照目前的價格把手裡的存糧換出去,價格基本和去年秋天持平。賠錢是肯定的,但只要買的時候價格合理,再加上陳米換新米,也不會賠太多。

  不換當然不會賠,可剿匪提督衙門的總理在碼頭上和杭州提督織造、杭州知府說了,他們的船隊不能久留,馬上還要去南洋繼續運糧。

  那邊收購的糧食已經把碼頭附近的倉庫都塞滿了,按照一個月一個來回算怕是得運到冬天,要是趕上氣候不適宜航行,沒準春節都要在海上過了。

  杭州知府當時就問了,南洋和西洋各國確實盛產稻米,可他們也得吃飯,不可能都賣給大明,突然間怎麼可能有這麼多糧食。

  剿匪提督衙門的總理回答得很輕鬆,這批糧食不是臨時抱佛腳,從景陽三年就已經有佛郎機商人在各地用白糖換糧食了。據說價格很低,兩三斤綿白糖就能換一石當年的大米,要不是需要存儲和運輸,幾乎就和白給差不多。

  當時跟隨知府和提督織造在碼頭迎接船隊的官吏不少,聽到提督衙門總理這番話的也不少,差不多發酵了四五天,糧食的來源也就不是秘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