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188 知己知彼2

  同時也不是聽一遍就能記住的,為了進一步測試朝廷重臣們有沒有基礎知識,不光要講述,還得時不時來個提問測試,否則講了半天全沒聽懂豈不是白費力氣了。

  “……孛兒只斤.洛根,隆慶三年被朝廷冊封為俺答汗!”李廷機還真沒給大明官員丟臉,略加思索就從記憶中找到了相關片段,說得很是篤定。

  “不錯,李大學士所言不差!朕再問個問題,俺答汗的汗位有沒有爭議?”看著有些洋洋得意的李廷機,洪濤又問了第二個問題。

  客觀講,大明官員基礎素質還是挺高的,這和選拔制度有關,也就是科考。別說考取了進士,就算只有舉人出身,所閱讀的書籍史料在這個時代裡也算得上海量了,少一點都考不上。

  但有個問題,看書多自然是好事,可看書的目的並不是死記硬背,而是總結消化變成自己的認知,進而提煉和昇華。https:/

  《朱子全書》裡說過,舉一而反三、聞一而知十,乃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後能融會貫通,以至於此。讀書多隻是第一步,想把知識運用出來還要融會貫通。

  科舉制度發展到明代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極端的一面。在大面積選拔人才的同時忽視了思考的重要性,最終得到的不一定是人才,反而遏制了真正的人才,拖延了社會發展。

  “……北虜不通禮法、不講人倫、窮兵黷武,無常態也!”李廷機的表現恰恰印證了科舉的弊端,做為一名任職多年的禮部官員,身擔國家外交重任,除了能把存檔上的史料記載熟記於胸之外,半點不具備高瞻遠矚的能力。

  別說國際了,居然連鄰居和勁敵的詳情都懶得深入思考,一句嫌人家沒文化、不文明就給帶過了。外交部長尚且如此,其他官員和將領的想法怕是也好不到哪兒去。剛愎自用、驕傲自大、故步自封,就是他們真實的寫照。

  “……那好,朕就來講講這個無常態!”看了一圈,發現沒人打算補充,也沒人表示反對,洪濤只能輕嘆一聲,繼續磨嘴皮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