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203 以文御武

  為什麼要如此麻煩呢,難道不應該是叫來幾名勳貴武將講事實擺道理,談一談眼下、聊一聊將來,把美好的遠景一番描述,他們就如同打了雞血般的亢奮,馬上加入皇帝陣營甘當馬前卒嗎?

  放在其它朝代這種可能性確實存在,還不低,但唯獨在明朝不太好使。原因很簡單,從明中期之後武將勳貴們就被文官集團踩在腳下摩擦,歷經了好幾代皇帝的扶持也沒爬起來。

  這事說起來還得怪在明英宗朱祁鎮頭上,明初時受封的勳貴多為武將,開國六公除了李善長之外全出身行伍。話語權那是相當的大,說打誰就打誰,只要皇帝同意了根本不搭理文官們的建議。

  到了永樂宣德時代,隨著全國各地基本收歸朝廷,北方元帝國的勢力逐漸土崩瓦解,勳貴武將們的地位稍有下降,但依舊和文官集團平起平坐。

  但土木堡一場戰敗幾乎葬送了所有大明軍方精銳,導致文武相對平衡的局面急轉直下。文官集團乘機做大,以文御武的情況直到明朝滅亡也沒轉變過來。

  後世裡有種說法,土木堡失敗根本不是朱祁鎮受了太監蠱惑貿然出兵中埋伏被也先打敗,而是明朝內部高層設的套。與其說這是場對外戰爭,不如說是場宮廷政變,其策劃者和執行者就是當時的文官集團和部分武將。

  那他們為啥要設法推翻英宗呢?這得從皇帝小時候說起。朱祁鎮是明宣宗的長子,剛剛8歲朱瞻基就死了,繼位之後主少國疑,朝政基本都由奶奶,也就是明仁宗的皇后張氏主持。

  張氏雖然貴為太皇太后,卻無法直接出面管理國家,於是任命了楊士奇、楊溥、楊榮入閣輔政,史稱三楊。也就是從此時起,原本只是皇帝辦公室秘書的內閣大學士一職,轉而成了類似宰相的實權機構。

  皇帝還小,太皇太后強勢,輔政大臣老道,仔細想想,朱祁鎮所面對的情景像不像萬曆皇帝?把三楊換成張居正,是不是就一模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