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257 薩琉戰爭

  具體條約內容記不得了,大概意思是琉球從此以後不僅是大明帝國的藩屬國,還要向日本開放港口、效忠薩摩藩、割讓一部分島嶼。

  萬曆皇帝在得知這一消息之後好像也沒什麼反應,連口頭抗議都沒有,等於是默認了現狀。鑑於當時明朝內部的虛弱現實,此舉也很正常。

  自身如此虛弱,快連軍費都掏不出來了,再出兵幫屬國討回公道的難度太大。而且琉球還不像朝鮮有陸地連接,明朝連個正經的遠洋水師都沒有,隔著大海想強硬也強硬不起來。

  洪濤在得知這一消息之後,也和萬曆皇帝的反應差不多,先召集六部九卿以及聽取下意見,討論之後也得出了無法進行有效救援的結論,甚至連派遣使臣赴日當面抗議也不現實。

  “朕有海軍可用,若是連抗議都不做豈不是向全天下宣佈大明帝國已經無力維護其藩屬國地位,顏面掃地。讓袁可立酌情派遣戰艦赴薩摩藩轉達朕的意思,責成德川幕府早日釋放中山王,認錯賠償!”

  但洪濤的處理辦法比萬曆皇帝稍微強了那麼一點點,在小弟被外人欺負了之後還知道罵兩句撐撐場面,可也僅僅是罵兩句,半點動手的意思也沒有。

  這倒是合了眾大臣的意思,他們連琉球具體在什麼地方都不清楚,每年進貢的那點土特產塞牙縫都不夠,能在此時罵兩句已經屬於仁至義盡了。

  不過他們這次又猜錯了,面似無所謂的皇帝心裡已經開始畫圈圈詛咒了。也不怪大臣們總是判斷失誤,他們是真不瞭解皇帝的內心有多小肚雞腸。

  表面上的寬容大度只不過是力所不及的掩飾,一旦能力達到了,十年前誰頂過嘴都記得清清楚楚,且百分百要還以顏色,至少加倍!

  面對蒙古諸部和女真人的步步緊逼採取收縮防禦,那是皇位不穩,無法調集全國力量應對,暫時拿人家沒辦法,為了減少損失積蓄力量忍痛為之。

  可戰場一旦換到了大海上,有沒有大明朝廷幫助都是一個樣。面對一個島國,洪濤敢以一己之力讓它分崩離析,憑藉的就是先進的戰艦和火炮,還有跨時代的導航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