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283 這人是帥才!

  人才啊!光會坐山觀虎鬥不算啥,只知道趁機佔便宜也不高明。只有孫承宗的辦法才屬於治標又治本,算是看透了三方爭奪遼東的本質。

  在沒有哪一方能完全碾壓另兩方之前,最好保持三方爭鬥狀態,千萬不能變成兩方對壘。如果趁機出兵背刺北虜,最終受益的不是大明而是建虜。

  他們肯定會先不急著西進,而是向北去征服被打殘的遼東蒙古各部,整合好之後再向大明發起進攻。到時候就不是三國殺了,而是是大明以一敵二。

  山海關依靠地理優勢擋住西進的建虜問題不大,卻很難擋住從北邊下來的蒙古騎兵。整個永平府、順天府、延慶州北面的幾百里長城都會成為戰場,朝廷必須派重兵看守,耗費一點不比維持遼東鎮小。

  讓這麼有全局戰略眼光的帥才窩在兵部辦公室裡整日喝茶看公文走流程,簡直就是暴殄天物,好鋼必須用在刀刃上。

  有孫承宗和杜松一文一武在山海關守著,遼東邊患又能再拖上幾年才會大規模爆發。利用這段時間先把廣東的新政推行開,等讓大部分人見到效果之後,再對現有規則做出大的改動就比較容易被接受了。

  不過在孫承宗赴任之前,洪濤還打算給他補補課,主要是嫌其猥瑣、無恥、狡猾的程度還不太夠徹底。既然擺明了要拉偏手,那就不要派遣主力出關,偏師足以。

  最好以輕騎兵為主,不求殺傷多少敵人,只求打亂戰場態勢,一觸即走絕不戀戰。見勢不妙趕緊往山海關跑,千萬別覺得丟人,跑得越快功勞越大。

  不講清楚這一點,無論孫承宗還是杜松帶兵出關,在獲勝之前肯定不敢隨便撤退。這要是被朝臣藉機彈劾,輕則丟官,重了會要命的。

  所以說吧,以文御武沒錯,但要注意分寸,千萬不能搞成外行領導內行。如果將領們在前線打仗都不敢隨機應變,剛來個誘敵深入就被當做畏戰退縮,把劉鄧大軍調過來也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