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284 要想跑得快,得靠車頭拽

  各種形狀、口徑、顏色的水缸、瓷罐代替了機械設備;小推車和揹簍取代了傳送帶;耙子、鏟子、木棍就是機械手;斗笠、棉布和皮靴成了最高級的勞保用品。

  唯一能稱得上和工業沾點邊的就是兩根菸囪,但樣子挺怪,前部連接著類似磚窯的房子,三分之二還是順著山坡向上爬行,只有最頂端的三分之一才矗立起來。

  這座醬菜廠……不對,是制鹼廠,採用的生產技術比較原始也比較有名,呂布蘭制鹼法。大體上講就是把濃硫酸加入到食鹽中進行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氯化氫氣體。

  那兩座磚窯似的房間就是反應池,上面的煙囪不應該叫煙囪而是叫接觸塔。按照傳統的呂布蘭制鹼法,氯化氫氣體應該是被排放掉的,只有硫酸鈉可以進入下一步的煅燒工序。

  可洪濤多雞賊啊,不會放過任何一個能產生效益的機會,逮著小蛤蟆也得捏出點尿來,哪怕是味道很難聞的氣體也不肯輕易放棄。

  氯化氫氣體除了引發酸雨之外還能做啥呢?很簡單,把它溶於水就是稀鹽酸。嫌濃度不夠就再充入氯化氫氣體,就能變成不同濃度的鹽酸。

  硫酸鈉和木炭、石灰石則進入煅燒窯進行煅燒,出來的黑灰中混合了殘餘木炭和40%左右的碳酸鈉,經過清水浸取提純結晶就能得到純鹼了。

  雖然這個方法汙染嚴重,成本也比較高,但在17世紀初絕對是非常效率且可行的人工制鹼高科技,沒有之一。

  木炭和石灰石很容易取得,還可以用煤粉來代替,除了人力之外幾乎沒有啥成本。汙染嘛……在飯都吃不飽、衣服穿不暖、軍費都籌措不齊、國家面臨存亡危機時,誰還顧得上空氣新鮮不新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