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336 海商和工廠

  “可呂宋路途遙遠,大海風波不定。元朝曾勞師遠征,得不償失,國力為之大損。太倉雖為陛下新政所賜不再捉襟見肘,勉強能支應大軍耗費。若是北虜建虜再趁虛而入,戶部就無計可施了。”

  不愧是官場老油條,始終坐在戶部尚書的位置上屹立不倒。趙世卿的發言比許弘綱有技巧多了,雖然也是在勸皇帝不要輕言出兵,卻說的有理有據。

  “……趙愛卿,你家可曾入股工廠?”皇帝好像聽進去了,摸著下巴上稀稀疏疏的幾根鬍子若有所思,片刻之後忽然改變了話題,從討論國家大事變成了家常閒聊。

  “臣謹遵聖命,在景陽五年就讓家人在北直隸入股了馬車廠和琉璃廠,每年紅利遠比臣的俸祿多。”儘管不知道皇帝發問是什麼意思,趙世卿還是對答如流,寧可自爆收入也不想被挑出任何毛病。

  “嗯,很好,如果滿朝文武都有趙愛卿的覺悟,朕就不用年年為養不起邊軍發愁了。不過假如有一天你家入股的工廠貨物賣不出去了,是否還能分紅呢?”

  官員的家人做買賣是否違反大明律法呢?肯定是不違反的,大明律只規定四品以上官員不能經商,卻沒說他的七姑八大姨也不許經商。

  實際上大明朝的商業活動主體就是官員,或者叫官僚資本,真正的民間商業活動規模很少也很小。所謂的清流東林黨,其成員家裡很多都在東南沿海一帶經營各種生意,包括走私和土地兼併。

  他們之所以要和閹黨鬥得不死不休,並不是為了國家興衰,而是要阻止皇帝對其家族利益的侵害,只不過表面上喊出來的理由讓普通人聽著比較高大上而已。

  這和後世裡的利益集團玩命遊說政府是一個道理,千方百計的要把政策向有利於他們的方向引導,但又不能公開說出原因,得找出各種各樣花團錦簇的理由粉飾。

  “這……水漲船高,若是工廠沒有收入,臣家裡不光沒有分紅,怕是連本錢也收不回來了。”

  皇帝問的並不複雜,但趙世卿卻遲疑了。這個問題聽上去和今天的議題沒關係,但既然皇帝問了肯定不是閒聊,必須想仔細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