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381 看不見的戰線

  皇帝的使者好像也沒抱著一蹴而、化干戈為玉帛的希望,對於這種結果欣然接受。雙方很快就互市的條條框框展開了具體商榷,啥時候把這些條紋弄完,啥時候就可以正式簽約。

  到底是什麼貨物能有如此大的威力呢,其實就是幾卷布料和幾件穿戴。最厚的叫毛氈、中等的叫毛毯,薄一些的叫毛呢;可以隨意編織的叫毛線,短一些的叫皮夾克,長一些的叫皮風衣,還有幾雙形狀各異的靴子。

  它們具有輕便舒適、禦寒保暖、價格適中的優點,但並不足以左右兩個國家和地區的外交關係,真正讓喀喇沁人心動的是另一個特點,材質!

  這些看上去沒什麼太高價值的貨物,其原材料出自同一種動物,遊牧民族最不缺的牲畜,羊!毛氈、毛毯、毛呢、毛線,是用羊毛製成的。而皮夾克、皮風衣和皮靴,則是用羊皮製作的。

  雖然蒙古人很早以前就會製作毛氈,蒙古包也正是用毛氈為材料搭建的。但大明皇帝送來的毛氈、毛毯、毛呢和毛線在質量上明顯更好,成本反倒更低。皮衣和皮靴同樣更精緻,也同樣便宜。

  為什麼會這樣呢,漢人使者說了,皇帝發明了把羊毛漂洗潔白、讓羊皮更加柔軟平順的神藥,再加上一些非常神奇的機器輔助,才讓成品不光質量好、顏色漂亮,產量還高,唯一缺的就是原材料,羊毛和羊皮。

  而喀喇沁部從來不缺羊,入冬前草料不夠還要殺死大批羊,很多羊皮都沒能力處理,只能拋棄。要是趕上白災,那羊群就會上萬上萬的死亡,頓頓吃羊肉也吃不完,更談不上收集羊毛羊皮。

  如果漢人願意用鹽巴、布匹、鐵器、經書和藥品收購羊毛和羊皮,喀喇沁牧人能笑醒,這等於是把廢物變成了貨物,喀喇沁貴族更高興,羊群最多的就是他們,這等於啥也沒幹,家產就升值了好幾倍。

  雙方都有需求,兩邊還特別互補,只要沒有一方想獨吞好處,這種買賣是最好談的。但漢人使者並不滿足僅僅是以貨易貨,又提出了一種更深層次的方式,合作辦廠、按股份分配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