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502 既往不咎

  外面的馬車裡還坐著二十多位參與了鬥毆和鬧事的舉子呢,如果能把他們保下來,也算是盡了一份士人的心意,不能看著莘莘學子寒窗苦讀多年,都因此被奪了功名。

  “翁大學士不提朕還倒把他們給忘了……王承恩,你陪著翁大學士出去當面宣讀舉子殺人案的始末,此次朕不打算處罰,但回去之後不能再聚眾生事了。

  順便言明朕這裡已經把他們的名字統統記下,不管中與不中,考卷都會御覽,不用擔心朝中有人故意為難,能不能高中全憑個人本事。

  朕很期待他們能入朝為官,親眼看看當官與做學問之間的差距,也親身體會下新政的利與弊,到時候再下結論為時未晚。”

  可是皇帝的一番話,讓翁正春的擔憂成了多餘。一個都不處理,不管是支持新政還是反對新政的舉子全部赦免。為了防止有考官揣摩上意暗中做手腳,還增加了御覽考卷的環節,儘可能做到了公平。

  “臣替所有舉子謝過陛下恩典,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這個處理方案大大超出了翁正春的預期,同時也讓他萬分感慨,一頭拱在地上高呼聖明,滿臉老淚縱橫。

  說起景陽皇帝,翁老頭有一肚子的不滿,也有一肚子的欣慰,總結起來就四個字,五味雜陳。

  明君?非也。登基以來皇帝不止一次向科舉下手,似乎對考試內容有很大的怨念,還對考中的進士有諸多微詞。種種跡象表現,距離士人理想中合格君王相去甚遠。

  昏君?絕不是!皇帝身上有著成為堯舜禹湯的素質。首先是節儉,做為諾大帝國的皇帝,為了不增加稅賦,紫禁城的三大殿至今沒有修繕,皇宮用度一年比一年少,還冒著極大風險把皇室宗親的俸祿也減半了。

  其次是不沉迷於女色,登基十多年依舊只有一位皇后和兩位嬪妃,還都是當太子時娶的。一次選秀沒搞過,連每年遴選宮女的次數和數量也降到了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