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551 究其根源

  要不是年歲小還沒有功名,真想把這些小夥子全升到知縣的位置上。有了他們的協助,廣東的新政不敢說進步神速也稱得上事半功倍。可皇帝如果想用這些人來替換大明的低級官員,質量必須夠了,數量卻有著巨大的缺口。

  “朕不是想徹底取代科考,那樣的話就有點因噎廢食了。但只依靠科舉來治理國家,結果也顯而易見。朕是打算在民間推廣新學,以數術、幾何、物理、農桑、醫術、機械和簡單識字書寫為主,大概五六年就可成材。

  從新學裡畢業的生員可以先在州縣和朝中各部做胥吏,磨練個兩三年即可到州縣為官,也可入工廠、礦山、農莊合作社為匠,或者乾脆從軍。

  這樣一來既可以免去學子們寒窗苦讀十餘載,最終卻整日與賬簿瑣事為伍大材小用的浪費,又能為百姓們謀得更多的出路。”

  袁應泰可能誤會了,以為皇帝要徹底廢除科舉制度,或者是為廢除科舉做前期鋪墊。洪濤是真沒有這個意思,科舉制度並不是壞事,他反對的是獨尊科舉制度,把選拔人才的初衷變成了控制民眾的洗腦手段。

  任何教育都不應該只追求高端,因為人和人的大腦天生就有著區別。有些人的天賦適合搞研究工作,有些人的天賦適合當八級工,還有些人擅長上陣殺敵。

  人沒有廢物,只有用人不當,這是洪濤的觀點。所以如何讓儘可能多的人知道自己的天賦優勢,並儘可能多的從事相關行業,才是通過教育選拔人才的真諦,否則就是浪費。

  而洪濤也不稀罕、甚至是鄙視用教育當藉口,給百姓洗腦並加以控制的統治手段,儘管這種方式在後世被證明非常奏效。這也是他不多的底線之一,寧可白穿越一次也不妥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