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羅家村

 羅山一邊走一邊介紹。

 “最近幾天,從建州來的災民有五戶。”

 “兩戶戶主都姓賀,一戶戶主姓花,一戶姓楊,一戶姓賈。”

 “村裡沒有多餘的房子,只給你們分了一塊宅基地。”

 “你們如果手裡有餘錢,可以起房子。”

 “沒有餘錢,那就搭一個窩棚住著。”

 李大海在一旁嗯嗯,顧瑾也在認真聽。

 等羅山介紹完,顧瑾裝出不諳世事的模樣問:“爺爺,你們為什麼不搬進瀾城呢?”

 “瀾城裡好熱鬧的,在那裡買個房子,住著多好。”

 羅山摸著鬍鬚,只覺得好笑:“小丫頭,你懂什麼。”

 “在我們瀾州,天下諸郡逃戶,有田宅產業,妄被人破除,並緣欠負租庸,先已親鄰買賣。”1

 “再說了,我們羅家村離瀾州只有百餘里,全程又都是官道,想要進城玩並不難。”

 說起羅家村的地理位置,羅山頗有些得意。

 顧瑾暗自心驚。

 這瀾州的買房政策,居然與唐朝的政策相近。

 離譜了。

 這時,李仁勇悄悄拉了拉顧瑾的衣袖,小聲問:“瑾兒,那村正說的話是什麼意思啊?我怎麼聽不太懂?”

 瀾州與建州相隔幾千裡,說話的口音自然有些不同,不過,認真聽也還是能夠聽清。

 這得益於周國自建國以來一直在做統一語言這一項工作。

 只是,大州城還好說,鄉里面的村民們說話,雖然已經盡力說官話,但還是帶著鄉音。

 不止李仁勇聽得吃力,李家人都是連猜帶蒙,懂了個八九成。

 但當羅山咬文嚼字,他們就懵了。

 顧瑾還好,羅山的口音,接近有點像蘇州話,她認真聽聽,能聽懂。

 在羅山的話中。

 瀾州所有的地和房,如果想出售,得先問過親戚。

 親戚同意,還得再問過鄰居。

 只有親戚和鄰居都沒有人要買,那麼這個房子或者地,才能對外出賣。

 一旦未經他們的允許出售,那麼左鄰右舍還有親戚都有權上告官府,以原本價格贖回。

 也就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