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強震區

 在上輩子,最早提及這句話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左丘明撰寫的《國語》。

 其中記載周幽王上任不久,西周三條著名的河流,涇水、渭水、洛水,水位突然大幅下降,導致河床乾涸。

 當時的太史伯陽父察覺異常,說大旱之後必有大震,乃不祥之兆。

 幽王二年,岐山果然發生大地震。

 那次地震是歷史上首次記載的六級以上大地震,民眾損失慘重。

 但這句話,支持的論點太少

 後來,直到七十年代,著名地質學家耿慶國先生開始研究旱震。

 在經過多項數據統計分析後,耿慶國先生髮現,六級以上的地震,震中心在前一年到三年間都遭過大旱。

 且旱區範圍越大,乾旱時間越長,發生的地震震級就越高。

 根據他的研究,耿慶國先生預報了一九七五年海城地震,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

 他認為地震爆發時間雖然短,但醞釀的過程其實很長。

 而地殼的變化,會導致低空大氣出現異常的反應形成高溫乾旱,又在月亮潮汐的影響下,大地震多發生在晚上。

 農曆初一,初二,十五、十六前後最危險。

 比如二零一五年,我國臺灣省花蓮外海發生六點三級強震,就是農曆三月初二。

 汶川地震前兩年,也就是二零零六年,四川,重慶等多地遭遇百年大旱。

 某些地區氣溫超過四十度度,最高更是到了四十四度。

 當時汶川地震產生的地震波,圍繞地球傳播了六圈。

 震感北到遼寧,東到上海,南到香港、澳門,越南、泰國,巴基斯坦都有明顯的震感。

 當然,他的旱震理論,也被很多人質疑。

 認為乾旱和地震之間,並不存在必然聯繫。

 但顧瑾以為還是有可取之處的。

 因為今晚正好月圓。

 因為從他們逃荒後,建州一直處於乾旱。

 所以,這次地震的強震區,有可能就是建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