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地下河

 可這兩艘船,比起在宋代吳自牧所著的《夢粱錄》中記載的海商之艦,那是小巫見大巫。

 在那本書的記載中,小船都能承載二千料至一千料,還另可載二三百人。

 料,是古人對船艦載重的計量單位,一料等於一石,一石相當於今天一百二十斤。

 這還只是一艘小型船舶的承重能力。

 在北宋宋徽宗宣和五年,朝廷因要訪問高麗,詔令浙江定海船塢製造鉅艦。

 一艘是鼎新利涉懷元康濟神舟。

 一艘為循流安逸通濟神舟。

 據《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記錄,這兩艘大型船舶載重達三百六十噸,排水量可達一千噸以上。

 顧瑾眼前眼前的這一艘船舶,比那些曾經記載過的大型船舶有過之而無不及。

 並且它的造型非常像福船,船高大似樓,顧瑾數了一下,一共有四層。

 一般的福船,最底下裝的是土石,目的是壓艙、增強船的穩定性。

 類似於蓋房子,建基石,穩固房屋。

 第二層,是居住艙室,船上的人們一般居住在這層。

 第三層,是操作場所,廚房,儲水倉,貨物,動物等都在這一層。

 最頂層則是作戰場所也是防禦陣地。

 不過,顧瑾眼前的這一艘船舶雖然很大,但相比專家考證的鄭和寶船,卻不夠看。

 鄭和駕駛的船舶,它的排水量超萬噸,如此巨大的排水量,差不多可以比得上一艘小型的航空母艦!

 他收復臺灣的船舶,上面更是配有“三桅炮船”,還配備各類大炮五十門。

 顧瑾當時看到那一部紀錄片介紹時,也是非常驚訝的。

 在沒有機械加持的時代,完全靠人工造出如此大型的船舶,真是難以想象。

 眼下,在見到縮小版航空母艦的實物時,顧瑾感到非常震驚。

 因為,像這樣的大型船舶還有很多,她伸長脖子,藉著地下河道旁的火把,一眼都望不到頭。

 更震撼的是,這條地下河,朝廷改造過。

 洞壁和頂部都有人工改造過的痕跡,有些生長了鐘乳石的區域,也全部被敲掉。

 那涓涓流水聲提示著顧瑾,之前連綿不絕的大雨都沒有造成洪澇災害,是因為那些交錯的排水溝都通往地下河。